2025年2月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应该是最近除了美国大选,最重要、最激烈的政治博

地元历史档案 2025-02-20 14:24:59

2025年2月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应该是最近除了美国大选,最重要、最激烈的政治博弈。这场选举不仅关乎德国未来十年的政策方向,还可能对欧洲的地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强势崛起、朔尔茨执政联盟的崩裂、国际势力的深度介入,以及默克尔的罕见干预,构成了这场政治飓风的核心要素。 德国选择党在本次选举中以21%-22%的支持率稳居第二,仅次于联盟党(30%-31%),但选择党的领导人爱丽丝·魏德尔却有强大的国际背书。美国副总统万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科技巨头马斯克的联合支持,形成了罕见的跨大西洋右翼政治联盟。 德国总理朔尔茨恐怕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被盟友美国背刺。最近在慕尼黑开会时,美国副总统万斯没有搭理朔尔茨,而是和魏德尔深入交谈。 而后万斯发表讲话,严厉批评欧洲主流领导人,指责他们通过排斥和迫害极右翼团体来滋生“内部威胁”,并称这是“欧洲背离其最基本价值观的行为”。 这种赤裸裸的“选边站”,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策略:拆解欧盟,扶持听话的极右翼代理人。马斯克则和魏德尔视频连线为其站台,称其为“唯一能拯救德国”的力量。 这两人的配合堪称“文武双全”,万斯代表美国政府施压,马斯克用舆论造势。他们的目标一致,就是支持亲美的极右翼上台。 美国为什么选择支持魏德尔? 答案藏在政策清单里:选择党主张“停止援乌、恢复俄气、驱逐移民”。停止援乌可以削弱欧洲对俄罗斯制裁的统一战线;恢复俄气能缓解德国能源危机,间接打击拜登的“绿色能源霸权”;驱逐移民一方面与特朗普个人的想法一样,反对非法移民,另外则是可以进一步引发德国国内不稳定,削弱德国。 另外,德国极右翼选择党一直被德国主流党派排斥,如果美国支持它执政,可以大大加强德国政党的内部对抗消耗,分化德国,继而分化欧洲。 相当于美国在支持一个德国甚至欧洲政党里的“刺头”,这个“刺头”既可以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合作,又可以把欧洲搞得乌烟瘴气。 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支持魏德尔,则是两个考虑。 匈牙利因为不接收移民,被欧盟开了2亿欧元罚单,欧尔班急需盟友对抗布鲁塞尔的“霸权”。选择 党的“削弱欧盟权力、恢复国家主权”纲领,正中其下怀。另外两人都主张解除对俄制裁、重启北溪管道,这可以缓解匈牙利能源依赖。 这场合作本质是“反欧盟联盟”的雏形。如果魏德尔上台,德匈联手足以在欧盟内部制造分裂,甚至架空法德轴心。 除了外部势力的介入,朔尔茨联盟党的崩裂,给了选择党可趁之机则是主要原因。 朔尔茨的“红绿灯联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于2024年11月崩裂,导火索是财政部长林德纳因“债务刹车”被解职。 自民党坚持财政紧缩,反对为援乌和能源补贴举债;社民党和绿党则要“撒钱救民”。三年俄乌冲突让德国能源价格暴涨,巴斯夫等工业巨头外逃,制造业PMI连续萎缩。民众要面包,政客却在为“政治正确”而撕,这种割裂,给了魏德尔绝佳机会。   她的策略简单粗暴,用“三板斧”收割民心:对俄和解可以降低能源价格、停止援乌可以省钱、驱逐移民可以增加德国人民的就业机会。东部萨克森州的工人直言:“他们至少敢说真话!” 传统政党还在争论“是否与极右翼合作”,默克尔怒斥同僚“违背底线”,却无力阻止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以下简称基民盟)的摇摆。 当78岁的默克尔罕见发声痛批基民盟“与极右翼合作是背叛”时,她捍卫的不是某个政党,而是自己16年执政打造的“德国共识”——亲欧盟、反极端、稳中求进。但现实很残酷,她的接班人默茨为通过移民法案,竟和选择党合作,气得默克尔公开切割。   这个“救场”,默克尔能暂时压制基民盟的右倾,却治不了民众的“变革饥渴症”。最新民调显示,65%德国人支持提前大选,60%对朔尔茨下台“感到高兴”,默克尔式的稳健已经逐渐被抛弃。 这种分裂不仅是经济问题,移民危机、能源转型失败、对欧盟官僚主义的不满,共同组成了民粹主义的温床。 2月23日的投票,不仅是德国的选择,更是全球秩序重构的重要事件。如果极右翼上位,欧盟将陷入“脑死亡”,美国赢得地缘博弈,俄罗斯获得喘息,中国面临更复杂的欧亚棋盘;如果传统政党险胜,德国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民众的怒火迟早会再次爆发。

0 阅读:36
地元历史档案

地元历史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