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内蒙古一男子被债主追债,无路可逃时,突然想起父亲说过:有困难时,地窖可应急!他钻进去后,竟在地窖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宝贝! 1999年的一个下午,内蒙古索伦镇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门外站着一群债主,他们要找李献功还钱。 李献功在窗户缝隙中偷偷望着门外的情况,他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三年前,他决定放弃务农,拿着家里所有的积蓄闯荡商场。 一连三年的生意都没有起色,不仅赔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两万元的外债。在那个年代,两万元的债务对一个农民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 外面的敲门声越来越大。李献功缩在墙角,手里攥着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元。 突然间,他想起了三年前父亲临终前的话。当时父亲一直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如果以后遇到困难就去地窖看看,说不定能帮上忙。 外面的敲门声越来越响,李献功别无选择,起身打开了地窖的门。 李献功摸索着打开手电筒,开始在地窖里翻找。 在角落里的一个旧木箱中,他发现了一个金属牌。金属牌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他用手轻轻擦拭,一道金光立刻闪现。 这块金属牌看起来年代久远,但却没有一点锈迹。李献功回忆起来,这正是父亲生前交给他的那块金属牌。 父亲告诉过他,这是在洮儿河取沙时挖出来的。当地一位老人说这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随身之物,但当时的李献功并没有在意。 门外的债主仍在不断敲门,但李献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这块金属牌吸引。这块金属牌不同寻常,或许能帮他解决眼前的困境。 李献功决定带着这块金属牌出去找人鉴定。他从地窖后门悄悄溜了出去,心想着这块金属牌会不会真的和成吉思汗有关系。 第二天一早,李献功带着这块金属牌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收藏家刘振春。刘振春接过金属牌,立刻被它的外形吸引住了。 这块金属牌呈圆角长方形,一端有一个圆形的穿孔。仔细测量后发现,金属牌长25.7厘米,宽8厘米,厚度只有0.1厘米,重量却达到了350克。 金属牌的正反两面都刻着奇特的文字,整体呈现出暗金色的光泽。刘振春观察了许久,却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含义。 为了弄清楚这块金属牌的来历,刘振春带着李献功去拜访了另一位收藏专家张国林。张国林是当地有名的金属器物收藏家,见多识广。 张国林仔细端详着金属牌,虽然也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他凭借多年经验判断,这块金属牌的含金量不低。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张国林决定用光谱分析仪检测。 检测结果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块金属牌的含金量高达58.44%。两位专家正准备商量收购价格时,刘振春突然发现金属牌上还刻着一行简体汉字。 那行字写着"张字九十六号",这个发现让两位专家陷入了困惑。简体字的使用历史还不到50年,怎么会出现在这样一块古老的金属牌上。 两位专家开始怀疑这块金属牌可能是某个博物馆的藏品。他们立即联系了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机构,询问是否有类似文物失窃的记录。 经过多方查证,并没有博物馆报告过类似文物丢失。就在两位专家准备继续研究这块金属牌时,内蒙古大学的包祥教授听说了这件事。 包祥教授专门研究蒙古历史文化,一看到金属牌上的文字就认出了这是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朝时期的一种蒙古文字,由西藏高僧八思巴创制。 包祥教授轻松读出了金属牌上的内容:"皇帝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谁若不从,问罪处死。"这段话揭示出了金属牌的真实身份。 这是一块元代的圣旨金牌,是元朝皇帝颁发诏令时的信物。 包祥教授解释说,1998年当地曾出土过一块圣旨银牌,上面刻的八思巴文与这块金牌完全一致。当时朝廷下发各种命令,包括调动军队,都需要圣旨和圣旨牌一起发出。 这块圣旨金牌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带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圣旨金牌。但金牌上的简体字"张字九十六号"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块金牌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黄金价值。 金牌上的八思巴文字为研究元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元朝统治者通过这种金牌传达皇帝旨意,体现了当时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 考古专家们表示,这块金牌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金牌不仅展示了元代的制金工艺,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元朝政令传达的方式。 李献功听完专家的讲解后,明白了这块金牌的重要性。虽然当时他背负着两万元的债务,但他决定不把金牌变卖为黄金。 包祥教授代表内蒙古大学提出以五万元的价格收购这块金牌。这个价格虽然远低于金牌的实际历史价值,但对于当时的李献功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交易达成后,包祥教授立即将这块金牌无偿捐赠给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为这块金牌特别制作了展柜,让更多人能了解这段历史。 李献功用这笔钱还清了所有债务,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个普通农民的善举,为保护中国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内蒙古一男子被债主追债,无路可逃时,突然想起父亲说过:有困难时,地窖
文山聊武器
2025-02-19 18:54:17
0
阅读:4
6689
当时一千多就能买到城里的独立民居,乡村的更便宜,3、4百就可以。如果懂得投资,现在也经大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