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浙江省衢州市王家公社瓜园大队的农民老吴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刨出一双“铁鞋”,他以为捡到了宝贝,便高兴地拿回家中给妻子炫耀,岂料,妻子不仅将他一把推出门去,还一脸不满的说道:“晦气,这东西你也敢拿回来”! 197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浙江省衢州市王家公社瓜园大队的农田里,一个叫吴天才的农民正在田间劳作。他用锄头反复翻耕着坚硬的土地,突然间挖到了一个异常坚硬的物体。 起初他以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仔细观察后发现物体表面透出金色的光芒。他继续挖掘,陆续发现了更多类似的物件。 这些物件上面都裹着厚厚的泥土,吴天才和妻子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清洗干净。在清洗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器皿的样式都十分特别,与现代人使用的器具完全不同。 最终,他们总共发现了三十八件不同的物件,有的呈现出金色的光泽,有的则泛着银光。这些器皿的造型精美,工艺考究,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拥有的物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要将这些老古董变卖成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世代务农的吴天才夫妻来说,他们既不认识这些器物的来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经过一番思考,吴天才决定带着这些器皿前往衢州市衢县的工商银行。他希望银行能够帮忙鉴定这些金银器物,最好能够顺利出售。 当吴天才将这些器物摆在银行柜台前时,声称这些都是自家祖传的宝贝。然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看到这些器物的造型后,立即意识到了不对劲。 这些器物的样式、纹饰都带有浓厚的古代特征,明显不是普通的老物件,而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银行工作人员一边稳住吴天才,一边迅速向文物局报告了这一情况。 在确认文物的重要性后,文物局立即组织考古队对发现地点展开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专家们在现场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南宋时期双穴券顶砖室墓。 虽然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破坏,但墓碑仍然完好无损。通过对墓碑文字的解读,考古人员确定这是南宋著名易学大师史绳祖和他继配杨氏的合葬墓。 在仔细清理墓葬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特别的文物。这是一双银质的小鞋,因长期埋藏在地下已经氧化成黑色。 这双银鞋的工艺十分精湛,每只鞋都是由三片银片焊接而成,鞋面上刻有精美的宝相花纹,鞋底还特意刻上了"罗双双"三个字。 史绳祖是南宋时期蜀地著名的学者,生于1191年,卒于1274年,享年八十三岁。他师从南宋著名学者魏了翁,在易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 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史绳祖著作丰富,其中包括《周易古经传断》、《学斋类稿》等多部重要著作。他为南宋时期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墓志铭的深入研究,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段动人的往事。墓志铭中提到:"先生元妃罗氏、继室杨氏,皆先卒,今封宜人。" 这段记载揭示了史绳祖曾有两位夫人,其中罗氏是他的原配夫人。根据史料记载,罗氏约在1240年去世,之后史绳祖才迎娶了继室杨氏。 银鞋上刻着的"罗双双"正是史绳祖原配夫人的名字。这双银鞋虽然出现在史绳祖与杨氏的合葬墓中,但实际上是史绳祖为了纪念原配夫人特意定制的。 史料记载,史绳祖一生仕途辗转,从蜀地到江西、江东,罗氏始终相伴左右。在罗氏去世后,史绳祖始终难忘这段感情。 这双银鞋的尺寸十分特别,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这样的尺寸正好符合当时流行的"三寸金莲"标准。 罗双双银鞋的出土不仅仅是一件珍贵文物的发现,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见证。这双保存完好的银鞋,现已被专家估价约三亿元,被誉为中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双"三寸金莲"实物。 这件文物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完整记录了宋代女性缠足的历史证据。通过对银鞋尺寸的测量和工艺的研究,专家们确认这是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的裹足实物。 在宋代之前,缠足最初是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出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本用于舞蹈的特殊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普遍的审美追求。 考古学家在福建福州和浙江兰溪等地的宋代墓葬中,也发现了类似尺寸的弓鞋实物。这些发现共同印证了南宋时期缠足习俗的普遍存在。 银鞋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经验。从最初农民的意外发现,到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判断,再到文物部门的及时介入,展现了文物保护的完整流程。 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对古代文物保护的深入思考。如果当时吴天才没有选择上交文物,或者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异常,这件珍贵的文物可能就此流失。 这双银鞋的工艺价值同样值得关注。银器在经过近千年的埋藏后仍然保存完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超凡技艺。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双银鞋不仅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鞋面的宝相花纹和忍冬纹的搭配,展现了精湛的手工艺术。 这件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银鞋的制作工艺到其象征意义,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1924年,郭葆昌到故宫前的琉璃厂溜达,见古董店内的老板娘不断给他打眼色,他匆忙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