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五年,一尼姑向纪晓岚求对联,结果他张口就对尼姑说:“一笔直通;两扇敞开”,谁知,尼姑听后瞬间羞愤难当竟破口大骂,纪晓岚反连连大笑道:等等,我还没说完! 乾隆五十五年的一个清晨,皇帝途经泰山斗母宫时,遇到了一座香火旺盛的尼姑庵。这座庵里新建了一座佛塔,庵中的师太早就听闻随行的纪晓岚才华横溢,便借着皇帝驾临的机会,请求让纪晓岚为佛塔题字。 这本是一件寻常的题字请托,但纪晓岚却偏偏先说出了"一笔直通,两扇敞开"这样一句令人遐想的话。此言一出,整个庵堂内的气氛顿时凝固。只见师太脸色骤变,其他尼姑也是面露愤色。就在众人要开口责难之际,纪晓岚却笑着示意自己还未写完。 这样的场面,对纪晓岚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清代著名的文人雅士,他素来以机敏著称。早在八岁时,他就在童试中一举夺魁,被誉为"神童"。这份才智不仅让他在科举路上顺风顺水,更助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化险为夷。当时清廷文字狱盛行,不少文人都深受其害,纪晓岚也曾卷入其中。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在之后主动为保护珍贵典籍向皇帝进言。 纪晓岚的才华不仅体现在为官之道上,更显现在他的文学造诣中。他的书法自成一派,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为何寺庙道观常常邀请他题字。此外,他还擅长对联,常能妙语连珠。有一次,他曾为死对头和珅的凉亭题字,只写了"竹苞"二字。和珅不通文墨,欣然接受,却不知这暗指其为"草包",直到被乾隆帝点破才恍然大悟。 正是这样的才智让纪晓岚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乾隆帝本人就很欣赏他的才华,不仅任命他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还常常与他切磋诗文。虽然纪晓岚也曾因为一些言论得罪权贵,但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恰到好处的智慧,既不失原则,又不至于触怒龙颜。 回到那个在尼姑庵引发误会的早晨,纪晓岚的这番举动,与其说是一时兴起的玩笑,不如说是他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再次显现。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是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但仍保持着年少时的才气与趣味,只不过这份才气里,多了几分世故的老练。 这一部分的叙述,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引出了纪晓岚的才华横溢和机智过人的性格特点。既有对其人生经历的回溯,又将故事重点放在他的才学修养上,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纪晓岚在朝堂上游刃有余的背后,是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处世智慧,这些都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联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在尼姑庵内气氛剑拔弩张之际,乾隆帝适时开口,示意纪晓岚不要再打哑谜。纪晓岚会意一笑,提笔在纸上挥毫泼墨,又写下了"西天路,大千门"六个字。当完整的对联"一笔直通西天路,两扇敞开大千门"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方才的误会瞬间烟消云散。 这一幕发生时,院中早已聚集了不少随行官员和附近百姓。当他们看到纪晓岚题写的对联时,纷纷赞叹不已。这副对联不仅化解了尴尬,更是将佛门清净之地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至。上联"一笔直通西天路",说明这里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下联"两扇敞开大千门",则点明佛塔是沟通大千世界与红尘俗世的门户。 师太看到完整的对联,脸上的愠色转为欣喜。这副对联不仅意境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佛理。西天路象征着修行之途,大千门则暗示着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纪晓岚用这样的方式,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学,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佛门清净之地的敬意。 这件事后来在当地传为美谈。不少游人专程前来尼姑庵,就为了一睹这副名人墨宝。香客们在瞻仰佛塔之余,也会驻足欣赏这副充满智慧的对联。正是这样一副看似玩笑却又内涵丰富的对联,为这座普通的尼姑庵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使其香火更加鼎盛。 纪晓岚的这种才情,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可谓独树一帜。他既有"清朝第一风流才子"的美誉,又能在言行之间把握分寸。这次在尼姑庵的对联风波,正好体现了他的这种特质。表面上看是一场险些引发误会的玩笑,实则是一次才智的完美展现。 这样的才情与机智,使纪晓岚在官场中如鱼得水。从雍正到乾隆,再到嘉庆三朝,他始终能够安然处世,既不失个性,又不逾矩。即便是在与和珅这样的权臣交锋时,他也总能在点到为止的玩笑中表达自己的态度。 最终,这副对联不仅为尼姑庵留下了一段佳话,也为后人展现了一个既有才情又懂分寸的纪晓岚形象。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清廷官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既保持了文人的风骨,又做到了明哲保身。这或许就是他能够在三朝为官,却从未受到重大处罚的原因所在。 这次尼姑庵题字的经历,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对联故事,实则折射出了纪晓岚为人处世的智慧。他用看似玩笑实则用心的方式,不仅完成了题字的任务,更在文字游戏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学,这正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既有文人的风流才气,又不失为官的稳重,在诙谐之中寄托深意,在玩笑之间见智慧。
1635年,蒙古太后娜木钟归降后金。皇太极劝代善:“你娶了她吧!”代善嗤之以鼻:
【10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