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杨显东鼓足勇气发言,第一个带头揭开了大寨的盖子:“我认为动员全国各地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穷困的峡谷。” 1979年,中国刚开始搞改革开放,大家都在琢磨怎么让经济更上一层楼。在这之前啊,大寨模式这个农业集体化的法子特别火,但到底好不好用,能不能长久,大家心里都犯嘀咕。 杨显东,一个在湖北农村长大的小伙子,从小就知道农民的日子有多苦。他特别用工读书,后来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的农科。毕业了,他一门心思就想用学到的知识帮家乡改变农业的面貌。为了学更多东西,他还跑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去研究棉花怎么改良品种。学业有成后,国外给的条件可好了,但他还是想着祖国,立马就回来了,要为国家的事业和农业建设出一份力。 新中国成立后,杨显东在农业部当了个大官,他引进了不少好的棉花品种和技术,让棉花产量噌噌往上涨。可到了70年代,全国都跟着大寨模式走,强调集体一起干,想通过集体的力量让农业更有效率。但杨显东琢磨了一阵子后发现,这法子虽然能让产量短时间内提高,可它不管农业科学的规律,长期这么干,对农业发展可不好。1979年春天,在全国政协的一次大会上,杨显东鼓起勇气,第一个站出来说大寨模式不好。他说,那样做太浪费东西,还会把农业带偏,让农民们日子过苦。他这么一说,大家都开始关注了,农业政策也开始调整,慢慢走上了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杨显东的胆子和执着,对中国农业的改变和发展可是帮了大忙。
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杨显东鼓足勇气发言,第一个带头揭开了大寨的盖子
历史的感叹号
2025-02-17 17:34:52
0
阅读:153
用户10xxx34
向杨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