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一博士夫妇生下“神童”,2岁时就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还识字上千,一次体检后医生却说:“孩子可能有精神障碍。” “妈妈,我想吹泡泡。”八岁的煊煊指着公园里飘飞的七彩泡泡,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杜佳楣心头一酸,一个简单的吹泡泡动作,对普通孩子来说轻而易举,但对煊煊而言,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两年前,社区的儿童心理筛查,煊煊被医生怀疑有“精神障碍”。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杜佳楣所有的骄傲和希望。 她不敢相信,自己悉心培养的“神童”女儿,两岁就能认几千个汉字,能背诵古诗和三字经,怎么会是“问题儿童”? 为了逃避现实,杜佳楣带着煊煊躲回了湖南老家。可是,对女儿的爱和担忧,让她无法安心。 两个月后,她带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北京,最终确诊煊煊患有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那一刻,杜佳楣的世界仿佛坍塌了。 曾经她是北信科的优秀教师,丈夫夏月辉是北邮的博士,他们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如今,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大约三分之二的自闭症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 杜佳楣不甘心,她带着煊煊踏上了漫漫求医路。偏方、针灸、各种疗法,她都尝试过,但收效甚微。绝望之际,她开始自学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女儿。 她了解到,行为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帮助。于是,她从最基础的动作训练开始,教煊煊吹、吸、洗脸、刷牙、用筷子……这些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煊煊却需要一遍遍地重复练习。 为了纠正煊煊的发音,杜佳楣和她一起练习吹泡泡。从深呼吸到鼓起腮帮子,再到轻轻地吹气,每一个步骤都精细地分解,不厌其烦地引导。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失败,母女俩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除了生活技能的训练,杜佳楣还注重培养煊煊的兴趣爱好。她发现煊煊对音乐很敏感,就送她去学习钢琴和葫芦丝。没想到,煊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很快就掌握了这些乐器。 音乐,成为了连接煊煊和外界的桥梁,也让她逐渐打开了封闭的内心。 九年的康复训练,杜佳楣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到网上,帮助了许多和她一样有着自闭症孩子的家庭。 一天晚上,三个陌生人出现在她家楼下,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向她求助的自闭症患儿家长。那一刻,杜佳楣意识到,自己可以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成立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丈夫夏月辉的反对。卖掉唯一的房子,放弃稳定的工作,这对于一个原本就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杜佳楣心意已决。她毅然辞去工作,创办了北京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中心成立初期,困难重重。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短缺,让她焦头烂额。 更让她措手不及的是,四位老师的集体离职,导致一些孩子无法适应新的老师,哭闹不止,教学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杜佳楣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迷茫。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家长们的举动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他们主动提出帮忙,轮流到中心协助老师照顾孩子。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杜佳楣重拾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杜佳楣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康复中心逐渐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孩子在这里得到了专业的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培养兴趣爱好,逐渐融入社会。 2013年,杜佳楣被评为“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来无私奉献的肯定,也是对她不懈努力的褒奖。 2018年,18岁的煊煊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杜佳楣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女儿的成功,是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煊煊的成长,也见证了杜佳楣的蜕变。从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到一位自闭症康复专家,她用爱和坚持,点亮了无数“星星的孩子”的生命,也照亮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这背后,离不开丈夫夏月辉的支持和理解。他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的默默支持,见证了妻子的伟大,也体会到了爱的真谛。 杜佳楣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相信,只要有爱,就一定会有希望。她会继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拥抱美好的未来。 而那些曾经被视为“不可能”的奇迹,也将在爱与坚持的力量下,不断上演。
2004年,北京一博士夫妇生下“神童”,2岁时就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还识字上千,一
琴音绕梦回旋
2025-02-17 17:21: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