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包森带领游击队员攻打日军据点,刚攻击一轮,敌人便放弃据点后撤逃窜。战士们都懵了,只有包森一点也不惊讶。 童年的包森或许并不像其他英雄人物那样,身世显赫,才华横溢。 他的名字在那时并不显眼,甚至连周围的人们也未曾注意到他身上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命运的脚步往往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一个人,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历史。包森的成长和蜕变,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个中华大地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 那时的中国,已经被外敌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得遍体鳞伤,包森,作为一名年轻人,内心充满了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愤慨。 他清晰地意识到,眼前的困境和动荡无法仅仅依靠他人的努力去解决,只有自己亲自投身这场捍卫祖国的战争,才能真正改变这一切。 于是,包森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个人的未来,毅然选择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 对于包森来说,那个时刻的决定,既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也是对整个国家命运的选择。 在冀东的战斗中,包森与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搏斗。 1938年,他随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参与房涞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 那个地区,山川险峻,地形复杂,敌人防守严密。 冀东的战斗异常激烈,日军铁蹄已经深入这片土地,建立了层层防线,形成了严密的军事据点和碉堡。 而面对这股强大且防守固若金汤的敌人,包森没有选择与之硬碰硬,而是凭借聪明才智和出色的指挥能力,选择了游击战术,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斗方式,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为抗日力量开辟了新的战区。 1938年7月的一天,冀东的山川依旧沉浸在炙热的阳光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包森带领着40余名精锐战士,身穿农民的粗布衣衫,悄然穿行在冀东的山林之间。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把身上的武器紧紧隐藏,整装待发,仿佛只是一些普通的农民在田间劳作。 但在包森心中,这场战斗的计划早已缜密周全,敌人,正是他的目标。 那一天,包森带领的这支队伍,悄悄潜入了佛爷来,日军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战略据点。 周围的地形对包森来说如同掌中宝,早在抵达之前,他便通过对地形的详细勘察和对敌人行动的摸排,判断出敌军的疏漏和漏洞。 包森知道,敌人固然防守严密,但他们对于周围平凡农民的警觉性极低。 于是,他果断决定,乔装成农民潜伏进敌人的腹地。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包森和他的队伍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佛爷来的敌军防线。 就这样,包森一行人悄然接近敌人设在村落周围的岗哨。 日军的士兵因为习惯了农民的出入,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队身着普通衣服的“农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一队看似普通的农人,将在一瞬间让整个防线崩溃。 直到包森命令下达的那一刻,一切才如雷鸣般爆发。 包森猛然拔出腰间的手枪,轻轻一挥,战士们纷纷从隐蔽处冲了出来,迅速突袭敌人的营地。 敌人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包森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呼喊声、枪声交织在一起,硝烟弥漫开来。 短短几分钟内,包森的小队就击毙了80余名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敌军的哨兵毫无反抗之力,纷纷倒下,而剩余的日军则被包围在了村落四周。 包森并没有急于撤离,他深知,这场战斗的成功不仅仅是击退敌人这么简单。 为了彻底削弱敌人的力量,他决定巧妙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他命令部分战士假装撤退,将敌军引到设好的埋伏圈内。在包森的巧妙布局下,敌军终于追了上来,他们不知道,在他们身后不远处,隐藏着包森的伏兵。 随着敌人主力的深入,包森一声令下,潜伏在四周的战士们齐齐从隐蔽处跃出,像猛兽般扑向敌军。 这时,敌军的主力被完全包围,陷入了包森设下的陷阱之中。 这场战斗,包森的队伍不仅缴获了大量的枪械、弹药,还从敌人的粮草库中获取了宝贵的物资。 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包森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 1942年2月17日,在遵化野瓠山的激烈交火中,他站在山顶,望远镜紧贴眼前,仔细观察敌情。那一刻,他的胸膛被一颗敌军的冷枪击中,鲜血顿时涌出。 包森倒下了,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恐慌或痛苦。 相反,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声音低沉而坚定地告诉战友:“我负伤了,队伍由一营长指挥。”他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他必须稳住队伍的士气。 包森的眼中没有一丝畏惧,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自己的最后一刻。 在警卫员背着他撤离时,包森的生命力迅速流逝。 最终,这位英勇的战士,在为国捐躯的瞬间,永远闭上了眼睛。 年仅31岁的包森,带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恨,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包森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抗日战线,延安的《解放日报》在头版为他撰写了社论,赞扬了他的赫赫战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叶剑英元帅也称包森为“中国的夏伯阳”,将他与无数抗战英雄一同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1938年,包森带领游击队员攻打日军据点,刚攻击一轮,敌人便放弃据点后撤逃窜。战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2-16 20:23:43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