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年,丈夫刚死,46岁的李清照就带着丈夫的古董嫁给了张汝舟。圆房后,张汝舟却狠狠地掐住李清照的脖子,怒吼道:“你说什么!”刚才还浓情蜜意的张汝舟突然之间性情大变,李清照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显然慌了神。 北宋年间,有一位才子叫赵明诚,他对金石收藏近乎痴迷。他在太学读书期间就开始收集各类古物,从青铜器到石碑,从古玺印到钱币,只要是与历史文物相关的东西,他都想收入囊中。 他娶了李清照为妻,这位才女对丈夫的爱好十分支持。夫妻二人平日在灯下鉴赏古物,互相讨论,甚至因为一件藏品争论得面红耳赤,日子过得既充实又惬意。 随着赵明诚的仕途越来越顺遂,他们的收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购买珍贵的古物,他们不惜耗费巨资,有时甚至倾家荡产。 在当时的北宋,金石收藏不仅是一种雅趣,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王公贵族们都以拥有珍贵的古物为荣,这些藏品往往价值连城。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收藏在当时颇负盛名,许多达官显贵都慕名而来,想要一睹他们的藏品。这些藏品中既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有汉唐时期的石碑,每一件都弥足珍贵。 随着金军南下,局势渐渐动荡,赵明诚被朝廷派往湖州任职。1129年夏天,他在赴任途中突然病倒,被紧急送往建康医治。 李清照闻讯立即从池阳赶往建康,可惜还是来晚了一步。临终前,赵明诚对妻子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后来成为了改变李清照命运的关键。 他嘱咐妻子,若遇战乱,要把这些藏品分出轻重缓急:辎重和衣被可以放弃,书册和卷轴次之,古器再次之,唯独祭祀用的宗器必须随身携带,宁可与之共存亡。 这批珍贵的收藏,是他们夫妻二人毕生的心血,如今却成了李清照肩上的重担。在战乱年代,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物,既是无价之宝,又是危险之源。 张汝舟是监诸军审计司的一名小吏,在当时的政府机构中属于比较低级的职位。他自称是进士出身,经常出入一些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 这些场合中,不时会传出关于李清照收藏的传闻,说她手中掌握着大量价值连城的金石珍品。这些传言引起了张汝舟的注意。 南宋建立后,许多北方士族南迁,带来了大量珍贵文物,在江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玩交易市场。这些流落到南方的北宋文物,往往能卖出极高的价格。 张汝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李清照正在临安城内暂住。他开始频繁托人向李清照传递各种示好的信息。 此时的李清照,正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带着大量的古物,在战乱中四处奔波,既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收藏,又要维持基本的生活。 为了躲避战乱,她不得不从北方一路南下,走走停停,居无定所。沿途的盗匪和劫掠,让她失去了不少珍贵的藏品。 张汝舟通过媒婆打听到,李清照虽然家世显赫,但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华。战乱让她失去了依靠,无处安身。 他开始精心设计接近李清照的计划。首先,他反复强调自己的进士身份,表现出对文物收藏的深厚兴趣。 在媒婆的穿针引线下,张汝舟表现得既懂得欣赏古物,又能体贴照顾女性。他让媒婆向李清照转达,愿意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收藏品。 1132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李清照同意了这门婚事。她认为找到一个能理解收藏价值的人很重要。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发现事情与他预想的大不相同。李清照确实还保留着一些珍贵的收藏,但数量远不及传闻中说的那么多。 更重要的是,这些收藏品并不是他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按照赵明诚的遗愿,其中很多都是要永久保存的宗器。 当张汝舟得知那些最珍贵的藏品已经在战乱中遗失,剩下的大部分还不能变卖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原本的彬彬有礼变成了暴力相向。 在这段婚姻中,张汝舟对李清照的暴力行为越来越频繁。他经常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有时甚至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 面对这样的处境,李清照开始暗中收集张汝舟的犯罪证据。她发现张汝舟自称的进士身份存在重大问题。 通过仔细调查,李清照掌握了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证据。在宋代,妻子要主动提出离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按照当时的法律,即使丈夫有过错,妻子提出离婚也要受到惩罚。但是李清照并不退缩,她选择向官府检举张汝舟的科举作弊行为。 按照大宋律法,妻子状告丈夫,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受到惩罚。李清照因此被投入大牢。 所幸李清照在朝中还有一些故交,他们得知她的遭遇后立即出手相助。其中翰林学士綦崇礼就是帮助她的重要人物。 经过九天的牢狱之灾,李清照终于重获自由。这段经历让她写下了著名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获得自由后,李清照选择在临安定居下来。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成为了她人生的最后归宿。 后来,李清照专门为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写了后序。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提到三十四年间经历的种种得失。 这位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再嫁、遭受家暴、入狱获释的才女,最终在临安度过了相对平静的晚年。1155年,七十二岁的李清照在临安去世。
1129年,丈夫刚死,46岁的李清照就带着丈夫的古董嫁给了张汝舟。圆房后,张汝舟
历史有小狼
2025-02-15 22:38: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