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广西几位民工挖地基,猛地挖出一个骨灰罐,众人感到晦气,连忙丢掉,却被

历史有小狼 2025-02-14 18:38:00

1980年,广西几位民工挖地基,猛地挖出一个骨灰罐,众人感到晦气,连忙丢掉,却被一农民捡回去腌酸菜,哪知,同类瓷罐竟拍出2.3亿元! 春寒料峭的1980年初,广西横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正在建设一栋新的办公楼。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推土机的轰鸣声不断回荡在建筑工地上。 这天上午,一台推土机正在平整一处略高的土坡,机器轰隆作响,将厚重的土层一层层剥离。当推土铲深入地下约1.2米时,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碰撞声。 工地上的民工们立即围了上来,只见泥土中露出一个造型别致的青花瓷罐。这个瓷罐通体呈现出优雅的青白色,罐身饰有精美的青花图案,罐口较大,腹部圆鼓。 在工地上干了几十年的老民工一眼就认出,这样的瓷罐往往是古时候用来装骨灰的器具。按照当地的传统观念,这类从地下挖出来的瓷器都带有不详之兆,属于阴间之物。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工地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有人提议要将瓷罐打碎掩埋,但老民工却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会给工地带来更大的霉运。 在一片纷纷扰扰中,没有人愿意处理这个"烫手山芋"。最后,工地负责人决定将这个瓷罐暂时放置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走廊角落里。 就这样,这个被误认为是"骨灰罐"的瓷器,在走廊的角落里蒙上了灰尘。在这七年里,无数人从这个角落经过,却始终无人过问这个瓷罐的来历。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都刻意避开这个"不祥之物",仿佛它成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存在。 1987年春天,老苏像往常一样来到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参加农业技术讲座。课间休息时,他在走廊里散步,目光不经意间被角落里的一个青花瓷罐吸引。 走近细看,这个瓷罐虽然蒙着厚厚的灰尘,但罐身上的青花图案依然清晰可见。老苏仔细打量着瓷罐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发现图案中的人物穿着古代的铠甲,骑着战马,场面十分壮观。 经过询问,他得知了这个瓷罐被视为不祥之物的来龙去脉。对老苏来说,这个被他人嫌弃的瓷罐却显得格外珍贵,他立即向培训中心领导提出想要这个瓷罐的请求。 领导听说有人愿意接手这个"晦气"的瓷罐,立刻同意了老苏的请求。当天下午,老苏就把这个尘封多年的瓷罐带回了家。 然而,当他的妻子得知这个瓷罐的来历后,立即反对将它留在家中。按照当地的传统,这种从地下挖出来的瓷器都被视为不祥之物,会给家里带来霉运。 面对妻子的反对,老苏并没有将瓷罐丢弃。他决定将这个瓷罐用来腌制咸菜,希望能给它找到新的用途。 但是第一次腌制咸菜的尝试并不成功。瓷罐的口径太大,没有合适的盖子密封,导致咸菜的口感并不理想。 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后,老苏突发奇想,决定改变瓷罐的用途。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民,他开始尝试在瓷罐里种植农作物。 他先后在瓷罐里种植了玉米、绿豆和芝麻。得益于他多年的种植经验,这些作物在瓷罐里生长得十分旺盛。 两年后,县文化站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老苏对文物有了新的认识。 他开始怀疑自己使用的这个"骨灰罐"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本着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老苏主动将瓷罐送到了当地文物站。 文物站的工作人员仔细查看这个瓷罐,发现它的做工精良,图案精美,但由于这种类型的瓷罐十分罕见,他们也无法确定它的具体年代和价值。 国家文物局接到这个瓷罐的照片后,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究。经过初步鉴定,专家们发现这竟是一件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其上绘制的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尉迟恭单骑救主"。 专家组随即赶赴广西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详细的检测和研究,最终确认这件瓷罐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个曾被误认为是"骨灰罐"的器物,实际上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元代青花瓷罐的尺寸十分规整,高30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9.5厘米。罐身的釉色莹润,青花发色纯正,保存状态极为完好。 罐体上的主题图案"尉迟恭单骑救主",生动再现了唐朝初年的一段历史故事。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场景布局严谨,笔法精湛,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这幅图案描绘的是隋末唐初时期,李世民被敌军包围,尉迟恭单骑突围救主的历史场景。整个画面刻画了七个历史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世民、单雄信和尉迟恭三位历史名将。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相似题材的元青花瓷罐。但通过对比研究,广西横县出土的这件瓷罐在艺术表现和历史价值上更胜一筹。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件瓷罐的估价十分惊人。市场上曾有一件同类型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2.3亿元的高价。而这件"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在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更为精美,其价值可能更高。 政府部门对老苏的义举给予了表彰,除了500元的现金奖励外,2021年横州市博物馆还专门为他举行了颁证仪式。这种表彰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