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甄妮被邀请去美国开演唱会,当她得知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毛宁时,立马气冲冲地找到主办方说自己出道这么多年,从来不屑跟别人一起开演唱会,何况还是我不认识的人,不改成自己一个人的,她就不唱了。 90年代的华语音乐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香港歌手凭借着粤语歌曲已经成功打入了东南亚市场,而台湾歌手则通过偶像剧的输出在日韩地区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的音乐市场也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各大国际唱片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部。索尼音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对中国内地音乐市场的布局。 1996年,索尼音像在北京设立了分部,并邀请了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陈道明担任艺术总监。这个决定为内地音乐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革,陈道明不仅拥有丰富的音乐制作经验,更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 在陈道明的带领下,索尼音像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和包装内地歌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欢、毛宁和韩磊。这些歌手不仅具有扎实的唱功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潜质。 陈道明深知,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仅有好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他开始为旗下艺人制定了系统的发展规划,从歌曲制作到形象包装,再到商业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专业化和国际化。 1998年11月,陈道明带领毛宁首次赴美演出,这次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现场观众对这位来自中国内地的歌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不仅证明了毛宁的实力,也证实了内地歌手确实具备冲击国际市场的潜力。 这次成功的演出经验,让陈道明更加坚定了推动内地歌手走向国际舞台的决心。他开始为毛宁量身打造更加适合国际市场的曲目,并在形象包装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陈道明的规划中,毛宁将是索尼音像打造的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地歌手。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不仅在音乐制作上精益求精,在演出安排上也开始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1999年5月,陈道明再次带领毛宁前往美国进行演出,这本应是一次延续前次成功的国际之旅。然而这一次,主办方设计了一场"梅花间竹"式的演唱会,同时邀请了香港殿堂级歌手甄妮参与其中。 这场演唱会的筹备工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主办方原本计划让两位歌手轮流担任上下半场。根据安排,第一场演唱会由甄妮唱上半场,毛宁唱下半场,第二场则相反。 然而,当甄妮得知这样的演出安排后,立即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在她看来,以自己在香港乐坛的地位,根本不需要与其他歌手一起举办演唱会。 演出筹备期间,海报的设计成为了另一个导火索。甄妮方面要求将毛宁的名字从演唱会海报上删除,这一要求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对于一个正在努力打开国际市场的内地歌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场风波反映出了当时香港歌手和内地歌手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甄妮作为香港殿堂级歌手,在80年代就已经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作品在整个亚洲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虽然毛宁在内地拥有很高的人气,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一个新面孔。尽管他在半年前的美国演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要和甄妮这样的资深歌手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双方的矛盾在演出现场达到了顶点。按照甄妮的说法,毛宁在台上演唱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暖场嘉宾的合理范围。而在毛宁团队看来,他们只是按照与主办方商定的演出计划进行表演。 这场争议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公开的口水战。甄妮公开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毛宁这个名字,并强调自己出道几十年来从未需要与其他歌手联合举办演唱会。 这场发生在1999年的演唱会风波,从表面上看是两位歌手之间的纷争,但实际上它深刻反映了90年代末香港与内地艺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差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香港歌手凭借着多年的积累,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了相当的影响力。 国际市场对香港歌手的认可度远高于内地歌手,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商业价值上,更体现在艺人地位的认定上。香港歌手在国际演出中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演出报酬和更好的待遇,而内地歌手则需要从基层做起。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两地的音乐产业发展进程密不可分。香港的流行音乐产业起步较早,在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而内地的流行音乐市场直到90年代才开始真正起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自然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地音乐人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显得格外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市场的考验,还要克服来自体制和观念上的种种障碍。索尼音像的这次尝试,可以说是一次极具开创性的探索。
1999年,甄妮被邀请去美国开演唱会,当她得知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毛宁时,立马气冲冲
大气孔雀
2025-02-15 18:06:4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