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医生按照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这位科学家的遗体,结果发现他周身布满了癌肿,胸腔里的肿瘤已经长的比心脏还要大。 这么多病变的组织,罗健夫生前该有多疼啊!然而当医生们提出要给他打止痛药的时候,他却拒绝了。 止痛药能降低对疼痛的感知,但是也会让头脑感到不清晰,罗健夫正处在图形发生器研制的攻关之时,他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意丧失思考能力。 “我有个不情之请,可以请医生不要把病情告诉我的爱人吗?”罗健夫最关心的是自己还有多久的时间,能不能把Ⅲ型图形发生器研制出来。 科研工作是罗健夫的全部心血,在他的研究工作室,每当有人问起罗健夫,就会有人说,那个抱着资料啃着馒头的人就是。 工作车间第一盏亮起的灯永远是罗健夫工作台上的,最后一位离开工作室的也是罗健夫,他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佩服不已。 有人说罗健夫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有意义的活,曾经激励无数人的经典人物保尔,就是罗健夫人生的写照。 罗健夫原本的专业是原子核物理专业,后来参加工作后,因为国家的需要,罗健夫二话不说转向了当时研究的空白领域图形发生器。 图形发生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需要了解的知识跟原子核物理却天差地别。 罗健夫这一投入学习,就把自己用知识武装成了多个专家,因为国内没有相关资料,罗健夫需要向国外学习,他自学了英语和俄语,成了外语高手。 图形发生器涉及光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这都是当时的新兴领域,罗健夫废寝忘食的翻阅资料,图书馆成为了罗健夫的第二个卧室。 很多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而罗健夫自己成为了巨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的时候,人们的欢呼和庆祝声中,罗健夫却冷了脸,这样的运行性能,如何能跟得上科研需要。 罗健夫一头扎进图书馆,继续在那些高深的资料里燃烧生命。时间太紧迫了,不能让国家等自己好几年,罗健夫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进度,自己多画一份设计图,就有可能多一分突破的希望。 研究的车间也成为了罗健夫的卧室,实在是需要休息的时候,罗健夫就在车间里铺张塑料板,就这么凑活睡上几小时,有时候一进工作室就是几天不出来。 罗健夫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作,别人劝他休息会儿,他却说人在休息的时候,科技进步却没有停,自己停了,国家的科研工作就要落后了。 他的辛苦工作让中国的图形发生器取得了突破了,第二代图形发生器得到了国家大奖,当众人再次欢呼的时候,罗健夫再次向Ⅲ型图形发生器冲刺。 图形发生器是航天工程的重要一环,当人们仰望星空感慨宇宙的奥妙,罗健夫伏在工作台上低头研究,他的勤恳工作,推动了航天逐梦的可能。 第三代图形发生器的研究传来好消息,罗健夫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医生诊断出了癌症晚期,这个打击让罗健夫措手不及,他对图形发生器的研制正在关键时期。 同事们都劝罗健夫好好休养,罗健夫担忧自己离开后,会拖累工作进度,“我的身体我最明白,既然时间不多了,就更应该抓紧工作。” 罗健夫不顾病痛,再次投入工作,在生命最后的时光,罗健夫完成了Ⅲ型图形发生器的电控设计。 这时罗健夫的身体也到了极限,病痛对他的影响已经无法忍受,医生的努力也无法延长罗健夫的生命,但是罗健夫反而释然,他告诉医生,自己刚好可以作为医学研究的资料。 “攻克癌症同样需要牺牲,我的遗体正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罗健夫至死都坚持着奉献精神。 为科研工作而死,罗健夫认为是一种死得其所。去世的时候,罗健夫只有47岁,医生在解剖遗体的时候,发现癌肿遍布罗健夫的胸腔。 比心脏大的肿瘤夺取了罗健夫的生命,却无法夺走罗健夫永远为科研奋斗的精神。 参考资料:罗健夫:知识分子的楷模2019年09月10日14:54来源:新华网
1982年6月16日,医生按照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这位科学家的遗体,结果发现他周身
老阿七说史
2025-02-15 12:52:53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