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揭开。 包拯死之后,宋仁宗非常悲痛,还专门停了一天朝事,给包拯吊唁。宋仁宗又是封官又是追封谥号,让包拯死后得到了非常高的礼遇。 让皇帝这么重视的葬礼,最后连墓葬都难以确定,这件事让人们疑惑了几百年。像包拯这样有名有姓,又是在民间有很高名望的好官,死后埋在那里应该是很清楚的。 而且包拯又不是有珍贵陪葬品的天皇贵胄,只是个明察秋毫的断案之官,应该不怕盗墓贼的叨扰,为何葬在那里还要神神秘秘呢? 关于包拯到底被葬在哪里,后人找了很久,一说是葬在开封的,毕竟包拯在开封当官,死后葬在这里也顺理成章。 也有说后来被包家后人迁到庐州老家了,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本能,包拯的家人想要让他回乡安葬也可以理解。 后人就根据这两个线索寻找包拯的墓葬,在开封有包拯墓,不过看起来更像是纪念包拯的地方,而非包拯真正下葬之地。 庐州是今天的安徽所在之地,考古学家在这里找了很久,不过奇怪的是,这一片墓葬很多,有很多墓葬挖出来之后,里面只有一口空荡荡的棺材。 难道盗墓贼先一步将包拯挖了出来?看墓葬的情况也不像,包拯墓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盗墓痕迹,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流传出包拯墓被盗的奇闻异事。 考古学家在据说是包拯墓的地方找了好几天,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墓葬,就在他们倍感失望的时候,有人找到了疑似是包拯妻子董氏的墓葬。 顺着这条线索,考古学家才终于在董氏墓葬的不远处,找到了真正的包拯墓葬,墓室里清楚地刻着包拯生前的官位和死后追封的名号。 经过检测,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最后埋葬包拯的地方,包拯的墓葬正如他为官的品格一样清清白白,包氏族人的墓葬品加起来,才有几十件金银铜陶器物。 最大的发现应当属记录详尽的墓志铭,将包拯的生平经历,还有包拯墓葬迁移的过程记录了下来。 为何包拯的墓葬这么难找呢?有民间流传说,包拯在去世之前,曾经特意交代女婿,下葬时要避人耳目。 包拯一生正大清明,死后却遮遮掩掩,其实也是为了子孙的安定。包拯上打贪官污吏,下惩险恶小人,为民众做了好事,可是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和小人。 包拯做官的时候,他一身正气,自然不怕这些人的报复,可是死后家人无人庇护,难免会有宵小来趁人之危。 尤其是古人比较重视墓葬,先人的墓葬不仅有入土为安的意思,还有守护后人的作用,破坏墓葬往往跟破坏风水和后人福祉联系到一起。 包拯深谋远虑,担忧自己死后被人毁墓,影响子孙后代的安稳,于是叮嘱女婿,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分别离开,迷惑不法之徒的企图。 下葬当天,从包拯家中陆续抬出了21抬棺材,自发送行的百姓都感到十分惊讶,浩浩荡荡的送灵队伍站满了大街小巷,百姓都真心为包青天祈求冥福。 民间演义故事中有很多包拯在冥府审案的故事,也是百姓对包拯崇敬之情的表现,包拯的存在就等同于百姓的守护神。 由于包拯专为百姓打抱不平,所以也得到江湖义士的支持,三侠五义里包拯身边行侠仗义的侠士,有好几位都是虚构的人物,这也体现了包拯不仅被百姓认可,也被江湖推崇。 这些讲义气的江湖人士自然不希望有人骚扰包公墓,据说盗墓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盗墓也会避开包拯这样的好官。 包拯对自己死后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些迷惑外人的疑墓中,确实发现了破坏的痕迹,这不同于盗墓取财的行为,而是专门泄愤毁坏墓葬的行为。 可见当时确实有些人,在包拯活着的时候不敢发一言,或着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被包拯惩治,因此憋着一口气,等到包拯死后,偷偷摸摸地做见不得光的事情。 参考资料:包拯墓-百度百科
在风波亭时间,包拯为什么不救岳飞?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隐情。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