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了两位老师的读书和写作心得,受益匪浅,又很困惑。
因为我一贯是个感受很钝的人,咖啡喝到嘴里,都是苦的,喝不出好坏。泡馍吃到嘴里,都是美的,吃不出高下。除非特别差劲,难以下咽,我在感受上都差不多。
读书也是一样,网文我能看,经典名著我能看,流行的通俗小说我也能看,只要剧情设置出彩,我就津津有味。但是我很难特别系统特别精确的说出一本书的精妙,我看过一些写的很厉害的书评,看了要感官爆炸,怎么能看出这么多条条道道?很多年前,我还看过一些冯唐关于文学的金线的报道,报道里有一段细节记忆至今,大概是冯唐拿韩寒举例子,说他写的小说不好,同样一个情节,麦克尤恩的书里是这么写的,就一下写出了人物最幽深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写作的感知力韩寒达不到。
我看完之后不明觉厉,太厉害了,但是我特别羞愧的不敢承认,他举的那个麦克尤恩的例子,读完之后,我完全无感,我不知道那段文字好在哪,体验不来。
许多被人推崇的好书好段落,都会在我的钝感面前折戟沉沙,我特别倾佩那些从一本书里找出结构性缺陷的评论文章,而我仿佛只能看个热闹。比如网文《诡秘之主》和《绍宋》,我读了之后都觉得太好了,满身金光处处优点的好,要说缺点大概是太长了,有些段落是不是能压缩下,我能看出的问题到此为止。但是我看了两个UP主做的评论视频,对这两部书都有很系统的批评,指出哪块不好,为什么不好,是结构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因为不好,所以本书就没那么好,说的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我看完视频之后,一边恍然大悟,一边勃然大怒:说了这么多不好,有种你别看呀。如果没有弹灵帝和乌贼写出了这两部书,你们这些书评人拿啥恰饭。那么看不上,你行你自己写啊。
是的,一般我喜欢的书被人系统性批评了,我就迫切想建议批评者自己写一本。在我眼里,许多书评人的心态就像读书区豆瓣用户一样扭曲,豆瓣用户是这样的:你写的东西我肯定看不上,因为我觉得我能比你写的好,虽然我到现在啥也没写出来,但是我还是觉得你写的东西不如我。
真的,我写不出那些又深奥又有洞察又系统的书评,一本书在我这里就是特别好看,一般好看,还行,以及屎四个评价。红楼梦是好的,可是我更爱看诡秘之主和绍宋。莫言余华是好的,可是我不爱读,我喜欢读毛姆,因为他刻薄,我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和茨威格他们,跟文笔无关,我就是爱听故事。我从来没当过一天王小波门下走狗,但我狠狠迷过一段钱钟书,还是因为他刻薄。
好吧,我的阅读品味的金线,就是刻薄和能讲一个好故事。好莱坞大片真的很适合我,当然是曾经的上年头的,现在的好莱坞也很屎。我就是一个商业读物的重度用户,从金庸到网文,无法精细的说出书的好坏,只能像吃饭一样说好吃还是不好吃,盐放多了还是油放少了。
回到写作,我的感受是,阅读时做一个杂食动物,多吃多嚼,余华莫言这样的书真的很能影响提升文笔,但是看自己感兴趣的杂书,看的多了,写出来的东西更能表达你自己。
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都挺好,有能力可以看一点,像我读了以后,还是说不出具体的好,但是看多了一些,就发现这几个家伙能用几百字把一个无聊的事写的旁逸斜出,模仿着去做,特别是用来写商业稿件,嘿,客户很喜欢。
所以第三点心得就是青菀说的小事往大写,大事往小写,很惭愧,这个技巧我都用来服务客户了,不管是品牌文案还是商业大稿,给客户定调时一定比他们实际的水平地位高一段,小事大写,多用大词汇,把客户的发展套在大时代叙事里,细节上多制造故事性,写出来的商业文稿,客户就容易点头,认为我写出来的,就是最真实的他们。
呵呵了。
最后说一句,大家爱看啥看啥吧,都挺累的,看点自己喜欢的,没事不难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