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朱元璋气愤地说道:“如果你想死就死吧,死了我还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4 17:22:37

1382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朱元璋气愤地说道:“如果你想死就死吧,死了我还有很多女人可以立后,”说完,他甩袖转身离开,令人意外的是,马皇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深情地看着朱元璋的背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皇后幼年丧母,父亲为躲避仇家,不得不将年幼的马氏托付给结义兄弟郭子兴,不久,噩耗传来,马氏父亲惨遭杀害,命运的不公,让这个小女孩过早地体味到了人生的苦涩,然而,郭子兴夫妇怜惜这个可怜的孩子,将其收为义女,精心抚养,马氏深知养育之恩重如山,在郭家时时以礼相待,处处为养父分忧,她不仅将郭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以其温婉贤淑的性情,让脾气火爆的郭子兴时常展露笑颜。   在军营中,马氏与朱元璋的情缘悄然萌生,与寻常闺秀不同,马氏并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有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她常为将士们缝补军装,烹制可口饭菜,在寒冬时节,更亲手为将士们缝制御寒衣物,这份细腻周到,不仅赢得了军中将士的敬重,也让朱元璋逐渐被她的品性所打动。   他们的爱情,并非一见钟情的惊鸿一瞥,而是在生死与共中渐渐深厚,当朱元璋被人诬陷谋反,投入大牢之时,马氏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她不顾个人安危,将热腾腾的饼藏于怀中,偷偷送入牢房,以解朱元璋饥渴,炙热的饼子在胸前烫出道道水泡,她却毫不在意,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情理说服郭子兴,为朱元璋洗脱冤屈,这一场生死劫难,不仅证明了马氏对朱元璋的深情,更显示出她明辨是非的睿智。   登基为后,马氏并未因荣华富贵而改变本色,她以母仪天下的身份,将自己的纺织技艺倾囊相授,教导宫中妃嫔,在她的指导下,后宫不仅节省了开支,更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亲自设计的衣裳款式,甚至流传到宫外,成为一时风尚,这份乐于分享的胸襟,展现出她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   面对权力的诱惑,马皇后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澄明,她从不与人争宠,反而常常调解后宫矛盾,使得内廷难得的和睦,这份难能可贵的慈悲之心,不仅让她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更让暴躁易怒的朱元璋在她面前变得温和,她就像一泓清泉,净化着权力中心的浮躁与虚妄。   马皇后晚年卧病在床时的一番作为,更见证了她的胸襟与格局,当太医们手捧药碗,战战兢兢地守在床前时,她深知自己病入膏肓已无可救治,面对朱元璋震怒之下“若救不活皇后,诸位难逃一死”的严令,她毅然拒绝服药,这看似简单的决定,实则暗含深意:她宁愿独自承受病痛,也不愿因自己的去世连累无辜的太医们。   在她的心中,慈悲之情远比自己的病痛更值得关注,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在思考如何减少无谓的杀戮,这种大爱情怀,在当时弥漫着血腥气息的朝廷中显得尤为珍贵,她成功地扮演着调节器的角色,常在朱元璋盛怒之时劝解开导,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马皇后对朱元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她在世时,朱元璋虽然性格暴躁,但有她从旁调护,往往能在暴戾之气爆发前得到抑制,每当朱元璋盛怒之时,只要马皇后出面劝解,他必定会认真思考,往往因此化解了许多血案,她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泓清泉,能洗涤他内心的戾气。   马皇后的离世,却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失去了这个一路相伴的人生知己,朱元璋的性格变得更加阴鸷,从此以后,朱元璋虽然后宫佳丽众多,却再也没有立过皇后,这个决定震动朝野,也道出了他对马皇后无可替代的深情。   马皇后的离去,不仅是朱元璋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转折点,在她在世时,朱元璋虽然严厉,但往往能在她的劝解下保持理性,而在她去世后,朱元璋的暴戾之气愈发难以抑制,这直接影响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氛围,从这个角度来看,马皇后的存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大明早期政治的相对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的影响力并未随着她的离世而消散,在她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朱元璋遇到重大决策,常会想起马皇后生前的谏言,她的为人处世之道,始终影响着朱元璋的施政理念,这种无形的影响,使得马皇后即便在离世之后,仍在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大明王朝的走向。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0 阅读:70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