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川大“毒枭”,良心带货,每月贩毒160斤,被抓后警察竟发现他卖的都是冰糖,他凭借买一个送半斤的活动,不仅一度卷死全国的毒贩,甚至还受到了民警的高度赞扬,他就是被称为一代枭雄“糖"太宗的罗金城!
中国禁毒,堪称铁腕,多少亡命之徒,为了暴利铤而走险,最终却栽在了这张密不透风的网里,对比那些在国外逍遥法外的毒枭,国内的毒贩,似乎只剩下绝路一条,然而,总有人想钻空子,罗金成就是其中一个,他把“擦边球”玩到了极致。
罗金成,四川大邑人,曾是一个普通的废品收购站老板,沾染毒瘾后,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妻子离他而去,家财散尽,最终沦为一个靠网络诈骗为生的“假毒枭”,他把冰糖磨成粉末,冒充冰毒,通过QQ群联系买家,进行货到付款的交易。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他还煞有介事地附赠茶叶和明矾化验单,用“冰糖”、“明矾”等暗号与买家沟通,他深谙中国法律,每次交易金额都控制在诈骗罪立案标准以下,并且选择远距离交易,让上当的瘾君子即使发现被骗,也无从追究。
警方最初注意到罗金成,是因为他异常庞大的“出货量”,一个月40公斤的“毒品”,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也感到震惊,为了打入罗金成的QQ群,警方甚至动用了“专业技术”,拍摄吸毒视频以获取信任,然而,当警方最终抓捕罗金成时,却发现所谓的“毒品”只是普通的冰糖和明矾,罗金成的“制毒窝点”,其实就是他简陋的出租屋。
罗金成被捕后,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有些理直气壮,他坚称自己卖的是冰糖,并非毒品,没有违法,警方也的确在量刑上遇到了难题,贩毒,证据不足,诈骗,金额不够。
罗金成就像一个精明的玩家,利用规则的漏洞,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最终,警方通过多方取证,收集了足够证据,才以诈骗罪将罗金成绳之以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从法律层面来看,罗金成案暴露了中国法律在应对新型网络犯罪方面的不足,他利用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跨区域性,以及法律对诈骗罪立案标准的规定,巧妙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这提醒立法机关需要及时修订法律,完善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立案标准,并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
从社会层面来看,罗金成案是严厉禁毒政策下的一种“畸形产物”,一方面,中国严厉的禁毒政策有效地遏制了毒品犯罪,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像罗金成这样的“擦边球”玩家,他们利用瘾君子的心理,以及他们不敢报警的特点,进行诈骗活动,这反映出社会对毒品问题的关注度仍然不足,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从个人层面来看,罗金成的犯罪动机复杂,他并非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骗子,吸毒成瘾,妻离子散,走投无路,再加上被骗的经历,让他走上了这条歪路,他的案例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才能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罗金成案虽然最终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却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它提醒我们,禁毒工作任重道远,不仅要打击传统的毒品犯罪,也要关注新型犯罪形式的出现。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犯罪的发生,这个“绝命糖师”的故事,也警示着那些试图钻法律空子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双生魂
诈什么骗,人家明面上就是卖冰糖啊,明码标价,愿者上钩。抓它可能只是怕他再搞下去会出事
莫问
咦……
风之旅者
一代戒毒王就这么陨落了
酷色裸奔
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