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云南省高院,褚时健那是硬气地说:“讲我受贿几千万,我绝对不认,可那

上瓦州杭 2025-02-06 18:27:32

1999 年在云南省高院,褚时健那是硬气地说:“讲我受贿几千万,我绝对不认,可那 17 年多发的 400 万奖金,是我不对,咋判我都接受。” 想当年,他 51 岁接手乱糟糟的玉溪卷烟厂,凭着一股倔强劲儿,带着厂子一路“狂飙”,在烟草行业打出了响亮名号。

回到1979年,彼时的玉溪卷烟厂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设备老旧、产能低下、员工士气涣散,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工厂的破产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而就在这个时候,褚时健临危受命,接过了这个“烂摊子”。当时51岁的他,已经在基层工作多年,有过管理糖厂的经验,也有过面对极端困境时的一股子倔强劲儿。他没有抱怨现状,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接手后的褚时健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首先稳定人心。他亲自深入工厂车间,和员工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逐步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

同时,他开始着手解决根本问题——生产效率低下。他带领团队前往国外考察,先后从英国和德国购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将三班倒的生产模式改为两班倒,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留出了时间对设备进行检修。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还亲自到田间地头,与烟农合作改良烟叶品质,引入美国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玉溪卷烟厂逐步走出了困境。

到了1980年代末,玉溪卷烟厂推出了“红塔山”品牌,这一高品质卷烟迅速打开了市场。从5元一包起步,到后来12元一包,销量依然供不应求。

“红塔山”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产品质量过硬,还得益于褚时健的市场敏锐性。他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和推广策略,让“红塔山”一跃成为国民心中的高端卷烟品牌。

到1989年,玉溪卷烟厂的年产量超过100万箱,利税达到20亿元,成为中国烟草行业的龙头企业。而褚时健本人,也被冠以“亚洲烟草大王”的称号。

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却忽略了背后的艰辛。褚时健的成就并非一帆风顺。在管理工厂的过程中,他经常亲自跑到烟农家里,与他们商量改进种植技术。

面对质疑,他从不妥协;面对困难,他总是选择迎难而上。有人曾问他:“你每天这样操心,值吗?”他只是淡淡一笑:“既然做了,就得做好,不能半途而废。”

然而,辉煌的背后总是潜藏着危机。1995年,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中央纪委。这封信指控褚时健及其家人通过批烟倒烟等方式获取巨额利益,同时揭发了工厂内部存在“小金库”等问题。

随着调查的深入,褚时健及其妻子马静芬、女儿褚映群都被卷入其中。调查显示,从1991年至1995年,褚时健的家人通过非法途径收受了巨额贿赂,而他本人也被指控贪污了上千万的账外资金。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更为悲痛的是,褚时健的女儿褚映群在狱中自杀,这对褚时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在随后的法庭审判中,他一再强调:“这些钱我没有拿,哪怕你们查遍我的账户也不会找到!”但他也承认,17年间多发的400万元奖金确实存在问题,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这一态度让外界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认为他是改革过渡时期的牺牲品。

最终,1999年1月9日,云南省高院判处褚时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让许多人唏嘘不已:这个曾经为国家贡献近千亿元利税的企业家,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而褚时健本人也在这一年彻底跌入人生低谷。

2002年,因健康原因,74岁的褚时健被批准保外就医。回到家乡的他,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承包了一片荒山,开始种植橙子。

哀牢山地势陡峭,交通不便,水源匮乏,许多人劝他:“你都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折腾?”但褚时健却坚定地说:“人活着,就不能认输。”

他每天背着胰岛素袋,亲自考察地形,设计引水方案,将19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入果园。

为了提升橙子的品质,他采用间伐的方法,将果树种植密度从每亩140棵减少到80棵,这样每棵果树都能获得足够的养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橙子以色泽鲜艳、口感甜美而闻名,并以“褚橙”的品牌推向市场。

到了2012年,“褚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成为高端水果品牌的代表。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同时,褚时健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烟草大王到阶下囚,再到“橙王”,无论是辉煌还是低谷,褚时健始终坚持一件事:只要还活着,就要做事,而且要把事做好。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

0 阅读:130
上瓦州杭

上瓦州杭

这是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