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李世民最宠的女儿长乐公主陵墓重见天日,考古学家激动地走进地宫,眼前一幕却让他们忍不住破口大骂:禽兽! 1986年,一个令人震惊和愤怒的场景在考古学家面前展开。 当他们打开唐朝长乐公主的墓室时,眼前的景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墓室被洗劫一空,到处散落着被盗掘的痕迹,金银珠宝无一幸免。多年的期盼落空,考古学家们无不悲愤交加,破口大骂盗墓者的残忍和无耻。 当那些怀着敬畏之心的考古学家步入长乐公主墓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和愤怒。四周的墙壁上,盗洞触目惊心,大大小小竟有十几处之多。显然,这座墓葬不止被一批盗墓者光顾过,每一次盗掘都让它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 诚然,唐代的墓葬工艺精湛,石料坚固,这才让长乐公主墓在劫掠后还能勉强保持结构。但纵观整个墓室,破坏之严重还是令人触目惊心。棺木早已荡然无存,想必是被盗墓者当做了照明的燃料。连公主的尸骨都无处寻觅,恐怕也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至于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更是一件不剩,全部落入了盗墓贼的腰包。 考古专家无不为眼前的惨状而悲愤不已。岂料堂堂公主陵墓,竟惨遭如此不堪的对待!盗墓者的贪婪令人不齿,他们恬不知耻地洗劫古墓,毫无敬畏之心,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肆意破坏先人遗体,简直禽兽不如! 事实上,单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场盗掘也是一次巨大的文化浩劫。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墓葬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不同身份地位的墓主人,其墓葬规制各不相同。作为公主,长乐公主的陵墓规格和陪葬品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倘若这些珍贵的信息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今人研究唐代葬礼、丧葬观念乃至整个唐代社会都会有重大价值。然而盗墓者的野蛮行径,却让这些线索付之一炬,考古学家只能从仅存的墙壁壁画中去推断公主的墓葬布局,阻碍重重,令人扼腕。 随着发掘的进行,考古队员在墓道前发现了一块被破坏的石碑,碑文散落一地。由于石碑受损严重,专家们只能将其残片收集起来,并交给专业人员进行复原。 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墓室甬道的结构非常特殊。根据唐代的墓葬规范,通常帝王陵墓的甬道会有五道石门,而普通贵族墓葬则设有一道石门。然而,这座墓葬的甬道中竟然设置了三道石门,这种设计在唐代墓葬中非常罕见,仅与懿德太子墓类似,表明墓主人的身份极其尊贵。 经过复原,石碑上终于显现出“唐故长乐公主墓志”的字样,墓志详细记录了长乐公主的生平。长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她自幼聪明、貌美、才艺出众,深受父亲宠爱。公主从八岁起便被封为长乐郡公主,并受封邑三千户。 在唐朝盛世中,她不仅以容貌美丽著称,还在书法上有着不小的成就。墓志中还记载了她与长孙冲的婚姻,二人结为夫妻后过上了和谐美满的生活。然而,这段幸福的婚姻并未持续长久,长乐公主在年仅22岁时因病去世。 尽管墓室被盗严重,幸好墓葬的地理位置相对较高,且土质坚硬,未受水灾影响,陵墓整体保存较为完好。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了几件尚保存较好的随葬品,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的繁荣景象,尤其是《云中车马图》,展现了两匹骏马飞驰在云中,画面栩栩如生。壁画中的“昆仑奴”形象也为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据,证明了唐代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几件保存较好的唐三彩陶俑,这些陶俑精致细腻,展现了唐代贵族生活的多样性和富丽堂皇。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和陶俑成为了研究唐代初期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尽管许多陪葬品已经丢失,但这些遗物依然为后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见证。 此项发掘无疑是对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贡献,但墓葬遭受盗掘的痛苦也让人深感遗憾。考古学家们一方面要为古墓出土的珍贵遗物欣喜,另一方面却因盗墓行为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痛心。 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对古墓的保护,防止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事实上,在中国,盗墓之风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从帝王陵寝到达官贵人的家族墓地,无一能幸免于难。盗墓者在金钱的驱使下,竟视古人遗骸为粪土,将先贤智慧毁于一旦。如此歪风邪气,若不及时遏制,只怕中华文明的瑰宝会在不知不觉间流失殆尽。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一些志愿者团体和文物部门开始组织力量,对古墓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修缮。虽然大部分墓葬免不了饱受盗掘之苦,但总有一些壁画、陪葬品能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印记。 撰写至此,笔者感慨万千。纵观长乐公主墓的兴衰,不禁让人思索生命的無常与文明的脆弱。然而,千帆过后,公主墓中的壁画却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些画卷,既是艺术之瑰宝,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字天书。它们昭示着:虽历经劫难,但美好与智慧终会留存;虽饱经沧桑,但文明与信仰永世长青。
高阳公主和和尚辩机的丑事暴露,唐太宗大怒,下令:腰斩辩机!刽子手举起大刀,往下一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