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少恶事,我岂能放你离开!”李莲英赶紧指着身后的7个盒子说道:“主子,老奴把这些东西交还给您,请您恩准我回家养老!” 太监是封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名义上是皇权的侍奉者,但由于他们与皇帝、皇后等权力核心关系密切,往往能够在实际中影响甚至操控朝政。
从古至今,太监的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既有如赵高这样的乱臣贼子,借助皇权操纵国家命脉;也有魏忠贤这般权倾朝野的存在,成为明朝廷内外惧怕的象征。然而,也不乏如唐代高力士般的贤臣,以忠诚和才智为皇帝献策解难,成为历史中少见的贤宦代表。 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封建王朝的日渐衰落,太监的角色也在权力斗争中愈加显眼。在这其中,李莲英无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侍奉慈禧太后最得力的太监,他的一生充满了机遇。 李莲英擅长察言观色,对主子的需求了然于心,他将这种技巧发展成了维系权力的独特方式。他在青年时期的殷勤,帮助他在宫中迅速崭露头角。 到中年时,李莲英已经是慈禧身边最亲近的侍从,几乎参与了太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起居饮食到日常事务,他是慈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尽管他名义上没有官方头衔,但其实际影响力却超过了许多朝廷大臣。 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位长达48年之久。在她统治期间,清王朝虽因内忧外患而风雨飘摇,但其个人权势却是举世罕见。作为一代女皇,慈禧对晚清历史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无论是咸丰、同治还是光绪皇帝,事实上都难逃她的掌控。 在慈禧麾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非李莲英莫属。李莲英在宫中侍奉慈禧长达半个世纪,官至内廷总管,权倾朝野。他深谙宫廷内务,是慈禧身边的心腹,为她排忧解难。 李莲英在宫内外积累了大量财富和权势。他在家乡置办田产,在京城经营房地产,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据说光是藏在宫里的白银就多达300万两。李莲英深知,主子年事已高,自己也须未雨绸缪。于是早在戊戌之前,他便开始着手安排身后事,将财产分给家人,在京郊修建房产,以备退隐之需。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驾崩。消息传来,举国震动。李莲英侍奉慈禧多年,此刻也倍感伤悲。他决意为太后守孝100日,以表哀思。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在宫中的时日无多了。 灵柩尚未入土,李莲英便来到新太后隆裕面前,指着身后的7个盒子,说道:"主子,老奴把这些东西交还给您,请您恩准我回家养老!"原来,这7个盒子里装的都是慈禧太后生前赏赐给他的珍宝。它们本是皇家之物,岂可私藏。李莲英心知肚明,若想全身而退,东西必须物归原主。 不出所料,隆裕太后见他如此"忠心",也不好强留,便准了他的辞呈。谁知隆裕心里却是另一番盘算:"你做了多少恶事,我岂能放你离开!"李莲英在慈禧身边多年,难免结下不少恩怨。隆裕太后虽面有难色,却也不便明言。于是只得挥挥手,让他退下。 李莲英心领神会,当即叩谢恩典,告老还乡。他深知,自己虽告别了权力中心,但毕竟全身而退,已属万幸。从此,这个跟随慈禧多年的老太监,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那个在他背后呼风唤雨半个多世纪的女人,也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了。 告老还乡后的李莲英在海淀的宅邸中安度晚年。白日里,他或数珠念佛,或与亲朋好友叙旧,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他吩咐家人,将彩和坊的房产作为日后停灵和治丧之用。 对于自己的丧礼,李莲英可谓考虑周全。他嘱咐亲属要按照大操办,设灵堂,散孝服,管饭,称为"破孝"。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来吊唁,都一律赠送孝衣、馒头和粉汤。既是为亡者积德,也是变相炫富的手段。要知道,如此大动干戈绝非寻常人家所能承担。 1911年清明,李莲英因痢疾不治去世,终年63岁。
穿林北腿
这是个聪明人,能安全退出权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