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曾想枪毙一名逃兵,但在书写手令时,他发现自己不会写“毙”字。于是他决定改为

史珍香聊史 2025-02-14 09:52:44

张宗昌曾想枪毙一名逃兵,但在书写手令时,他发现自己不会写“毙”字。于是他决定改为打200军棍,可“棍”字也难住了他。无奈之下,张宗昌笑着对逃兵说:“看来今天还是发慈悲,放你一马吧。”就这样,因为他的“文盲”,这名逃兵捡回了一条命。

张宗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好面子。虽然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但为了生存,他在文化知识方面落下了很多。尽管如此,张宗昌在书法上却极具天赋,留下了不少飘逸灵动的作品。因此,他既有一些粗俗的打油诗笑话,也有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看似矛盾的特点在他身上完美结合。

张宗昌非常以自己能读书识字为荣,成为大军阀后,手下人对他随口吟诵的打油诗赞不绝口,他也自认为是个文化人。然而,在正式书写手令时,他的识字不足便暴露无遗。

有一次,张宗昌打算公开处罚逃兵,以震慑其他士兵。他洋洋洒洒地写了开头几句,觉得今天的书法格外威风,适合张贴在军营里供大家瞻仰。但当他要写下“毙”字时,却犯了难。为了避免尴尬,他放弃了枪毙的方式,改用打军棍。没想到,“棍”字同样让他头疼,最终气得撕掉了手令,决定放走逃兵。

那名逃兵原本以为必死无疑,听到传令官宣布他只需做苦力抵罪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兴奋地说要给张宗昌磕头谢恩。看守士兵则只是按命令行事,带他去干活。

张宗昌的这个举动自然不会让士兵知道,他必须保持自己威严不可挑衅的形象。提起张宗昌,人们往往想起的是“狗肉将军”、“三不知将军”等贬义称号,但他对山东的文化教育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战乱时期,他曾请著名学者王寿彭整顿大学教育,重建了山东大学等重要教育机构,并主持印刷了《十三经》。

张宗昌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性格,也揭示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尽管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其书法成就和对教育的支持,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你觉得这段历史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1 阅读:1068

评论列表

稽查

稽查

2
2025-02-15 15:05

张宗昌又不傻,傻子能有那么多兵有那么多老婆有那么多钱财?看见的都是表象。

三才五行

三才五行

2
2025-02-15 13:37

大明湖,明湖大

猜你喜欢

史珍香聊史

史珍香聊史

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