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被误解的“通”药,它不是热,并没有辛辣味 附子这玩意儿,大家总说它“大热

妙晴谈养 2025-02-13 18:18:58

附子:被误解的“通”药,它不是热,并没有辛辣味 附子这玩意儿,大家总说它“大热”,但其实它的真正本事是“通”! 它能打通经脉,疏通阳气,赶走寒气,就像给身体来个大扫除。 热药都会有辛辣味,比如吴茱萸、肉桂、干姜等这些都辣味十足。而附子一点都不辣,甚至没啥特别味道。陕西那边的人吃附子,就跟咱们吃红薯、芋头似的,一点事儿都没有。当然啦,他们懂得要煮得久一点。 那为啥现在一提到附子,大家都觉得它“有毒”呢?说白了,就是有些媒体在搞事情!他们就喜欢把小事放大。你想,现在的网络平台不都是根据你的喜好推荐内容吗?你要是老看附子中毒的文章,它就会一直给你推这类消息。看多了,你自然就觉得附子真的有毒了,见人就说“附子有毒”。 更气人的是,现在医书上对附子的限制越来越多。搞得中医大夫都不敢用附子了,结果呢?那些寒湿重的病(三阴症)就没法治了!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了吗? 比如当时有个西医教授,找李可老先生看病,上来就说:我有高血压,你不能给我用大剂量附子,不然血压得飙上天!而李可说:你这血压高,就是因为附子用量不够!用够了血压反而会降下来。 结果一剂下去,血压还真降了,病也好转了!你说神不神? 所以不懂药性:药量轻时走表,只在体表转悠,根本进不去。药量重时走里,才能直达脏腑,发挥真正的功效。 就像熟地,你要是只用十几克,那效果就跟挠痒痒似的,根本补不了肾水。但你要是敢用大几十克,那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陈士铎的“引火汤”里,熟地用量差不多100克,为啥?就是因为阴药用量不够,根本进不了里,还谈什么补肾水呢?这些道理,都是老中医们从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书本上可不会写! 又比如书上都说附子“大辛大热”,可你要是真吃过附子,就会发现它既不辣也不热,熬出来无色无味,跟白开水似的。但就这个“平淡无奇”的东西,偏偏能入肾回阳!注意回阳可不是把阳气变出来(附子也没那个本事),而是把跑到外面的阳气拉回肾里,这才是真正的“回阳”。中医把这招叫做“引火归元”。 那为啥要“引火归元”呢?因为火跑出去了啊!火本来该藏在肾里,结果它跑到外面或上面去了。这就好比农村的土灶烧火,火要是在锅底下,那才能烧水炒菜;若火都跑到外面或上面去了,那这火还有啥用?所以会烧火的人都知道,得把灶下面弄空,让空气进去,还得把柴火往里推一推,这样火才能集中在锅底下,烧水炒菜才够劲儿!附子干的也是这个活儿——把跑到外面或者上面的火拉回肾里,但需要加点肉桂去引,这样它才老老实实待在该待的地方。 我为什么说附子主要是“通”呢?比如你碰到腰痛、背痛背冷这些毛病,加点附子进去,可能一剂药下去,疼痛就缓解了。为啥?因为疼痛就是气血不通或气机堵住了。附子一打通,疼痛自然就消失了。 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治感冒后的表虚自汗,可能一剂就好了。可你要是吃补中益气芄,可能一瓶吃完都没啥效果。

2 阅读:798

评论列表

THE HOPE

THE HOPE

8
2025-02-16 22:02

老中医给我开的附子剂量比较大,去药房配药药师都让我找医生盖个章。

消遥自在

消遥自在

8
2025-02-15 10:12

不懂就不要发,你没吃过别乱说,我亲自吃过一星期,每包五十克,那热气都会把阴气烧干掉。

用户575827286 回复 02-16 22:26
说明你不适合,适合的人还真是高剂量用附子,我知道的做高剂量100克附子

用户10xxx07

用户10xxx07

1
2025-02-17 18:39

你说的条理清晰易理解,给你一个点赞[点赞]

华源堂大药店

华源堂大药店

1
2025-02-18 22:24

引火归元是肉桂,附子应该有通阳的功效

wQ

wQ

1
2025-02-18 07:02

你生吃点看看有没有辛辣刺激感

汉师

汉师

1
2025-02-17 06:32

附子不是热,是大热。没试过中药,就别谈中医。

女娲

女娲

1
2025-02-19 10:52

黑豆水浸附子5-6天晒干可减少或解除附子毒性,

妙晴谈养

妙晴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