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一名考生以744分的高分通过高考,清华校长亲自带着录取通知书上门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2 23:23:13

2017年,河北一名考生以744分的高分通过高考,清华校长亲自带着录取通知书上门,但当校长和记者推开门看到这位考生时,大家都愣住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的夏天,一位来自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少年庞众望,用这个惊人的成绩,让全国为之震撼。   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带着录取通知书,穿过城市,跨越郊区,最终来到庞庄村那个破旧的院落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内心翻涌,这里没有想象中书香门第的典雅,只有一间斑驳的砖瓦房,和满屋的艰辛岁月,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天才少年。   庞众望的第一次重大改变,发生在他七岁那年,命运似乎总是格外青睐苦难的试炼,一次普通的体检,却揭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事实先天性心脏病,这个诊断结果,对于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手术费用对于庞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庞众望的母亲庞志琴没有放弃,这位因脊柱裂而终身依赖轮椅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伟大,她推着轮椅,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户人家,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乡亲们,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最终以全村人的援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生死抉择的经历,在年幼的庞众望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他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需要用努力来回报的责任,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在学校里,他是那个“天才少年”,数学竞赛上的佼佼者,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但一放学,他就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边要照顾因病瘫痪的母亲,一边要关心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还要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捡拾废品补贴家用。   这种双重身份的转换,对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但庞众望却在这样的磨练中,培养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他懂得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价值。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大地时,他就已经在晨读;深夜,当其他同学都已入睡时,他还在借着微弱的灯光攻读难题,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在高考中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高考前,庞众望的老师曾说过,这个来自乡村的少年,有着超乎寻常的钻研精神和学习热情,他对知识的渴望,不是源于功利的追求,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纯粹的学习态度,让他在考场上发挥出了超常的水平。   最终,684分的高考成绩,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60分加分,总分达到了744分的历史性成绩,这个分数,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褒奖,更是对这个不屈不挠家庭的最好礼物。   踏入清华园的那一刻,标志着庞众望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改变,从偏僻的河北农村到全国顶尖学府,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换,更是命运的重大转折,然而,相比其他同学,这位农村少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清华这样的人才汇聚之地,来自城市的同学们不仅见多识广,实验操作经验丰富,甚至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都展现出明显优势,面对这样的差距,庞众望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最朴实的方式—加倍努力。   当媒体聚焦报道他的故事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想要为这个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帮助,然而,心怀自尊的庞众望婉拒了大部分捐助,他坚持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即便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他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清华园里,庞众望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天赋,他专注于精密仪器领域的研究,用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付出,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本科毕业后,他没有急于就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朝着更高的学术目标迈进。   在他攻读研究生期间,一直鼓励他、支持他的母亲庞志琴因病离世,这个打击让庞众望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但他始终记得母亲的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母亲的离去,让庞众望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领域深耕的决心,他相信,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才能不辜负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钻研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一个懵懂的乡村少年,到享誉全国的高考状元,再到专注科研的学者,庞众望的每一步改变都来之不易,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更是一曲对生命的颂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地域的差距、家境的贫寒都不是阻碍梦想的绊脚石。   信息来源:光明网——744分考上清华、入学时第一个获校长接见的学子,如今怎么样了?

0 阅读:10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