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当了54年还敢回来,滚出中国!”2017年,滞留印度54年的王琪终于回国,面对外界的质疑,他眼含泪水,一遍遍解释:“我真的是迷路了,不是战俘!”这位老兵一生被困他乡,到底发生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的元旦,作为一名工程测绘兵,王琪习惯了在边境地区测绘地形,绘制军事地图,那是战争结束后不久的一个清晨,年轻的王琪背着简单的行囊,想趁着假期探索一下这片神秘的边境森林。 这片原始森林是大自然的迷宫,枝繁叶茂遮蔽了天空,复杂的地形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测绘兵也难以判断方向,两天两夜的跋涉后,疲惫不堪的王琪遇到了一辆印有红十字标志的车辆,这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的王琪心想,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中国也已释放了印度战俘,想必这些印度红十字会的人员会送他回到中国,然而,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他被移交给了印度军方,随即被指控为间谍罪。 从此,王琪的人生被分割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段,七年的牢狱生涯中,他经历了严刑拷打,但始终坚持自己只是一个迷路的普通士兵,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屈服于印方的威逼利诱,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中国军队的信息。 1969年,印度军方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宣布王琪无罪,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他被“转移”到了印度中央邦一个偏僻的村庄蒂罗迪,这个看似“释放”的决定,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在这个远离现代文明的村庄里,王琪开始了他的第二段人生。 起初的日子异常艰难,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身份特殊,都让他倍受排挤,甚至有当地警察因为没有得到好处,对他拳脚相向,曾经打断过他的腿,但王琪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坚韧,一步步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 随着时间推移,他学会了当地语言,靠着勤劳和诚信开起了自己的小店,命运似乎也向这位饱经沧桑的军人露出了一丝善意,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组建了家庭,先后有了四个孩子。 数不清的信件被他寄向祖国,却如同石沉大海,直到1986年,在中印关系缓和的背景下,他收到了来自老家兄长的回信,这封信成为了他漫长归乡路上的第一缕曙光。 一封家书打破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沉寂,却也揭开了王琪内心更深的伤痛,他得知,朝思暮想的母亲已在他离家第十年撒手人寂,年迈的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再见儿子一面,每每看到身着军装的人,都会呼喊着儿子的名字,思子成疾的老人,在六十二岁那年带着未了的思念离开人世。 此后的岁月里,他更加执着地寻求回国的机会,2013年,得知中印关系持续改善的消息后,已是古稀之年的王琪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新德里,向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求助,使馆工作人员被这位老兵的经历深深触动,迅速为他办理了中国护照,还安排了生活补助金。 印度方面要求申请人必须先持有入境许可证,才能办理出境许可证,这项看似简单的手续,却成了横亘在王琪归乡路上的最后一道坎,这一等,又是漫长的四年,在中国使馆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2月,七十八岁的王琪终于拿到了出境许可证。 回国后,王琪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一些质疑之声,有人怀疑他是当年的“逃兵”,这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倍感委屈。 在印度,他有相濡以沫的妻子,有血脉相连的儿女,回到家乡,他有思念成疾的兄弟姐妹,有魂牵梦萦的乡土亲情,两个家庭,两种乡愁,让这位老人陷入了新的困境。 最终,王琪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他往返于中印两国之间,在故乡和异乡之间寻找平衡,在中国时,他贪婪地呼吸着家乡的空气,品尝着记忆中的美味;在印度时,他守护着自己的第二个家,照看着同样需要他的妻儿。 信息来源:环球网——被困印度五十余载中国老兵的漫漫归家路
中国最怕印度什么?
【1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