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年,河北大地遭受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沧州少女陈小妹随同哥嫂踏上逃荒之路,前往天津寻求生机。然而,哥嫂在逃荒途中对陈小妹极为苛刻,吝啬给予食物,致使她饥饿难耐,几近虚脱。
一日傍晚,三人行至海河边紫竹林教堂附近,偶遇卖发糕的小车贩。哥嫂不顾陈小妹的饥饿,自顾享用发糕,其自私行径令人心寒。卖发糕的大叔目睹此景,心生怜悯,慷慨地将剩余发糕赠予陈小妹。陈小妹感激涕零,决意跟随大叔,以报答其恩情。
面对陈小妹的真诚请求,卖发糕的大叔欣然接受,并邀请其哥嫂一同前往家中。大叔虽对哥嫂的自私行为有所不满,但仍以礼相待,展现出宽广的胸怀。一个月后,大叔与陈小妹喜结连理,婚礼热闹非凡,陈小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宿。
婚后,大叔不仅为陈小妹提供了一个安稳的家,还慷慨地让哥嫂同住,并分给他们一头骡子拉货赚钱。陈小妹的眼光与勇气得到了回报,她找到了一个善良、仗义的好丈夫。而哥嫂则因自私自利,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只能依附于小妹的善缘之下苟且度日。这段经历,不仅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人,以善良和真诚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