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李渊喝得烂醉,好友裴寂随即献上两个美妇,李渊色心大起,拉起二位美妇就下去了,次日醒来,得知二位美妇身份,脸色瞬间惨白! 公元617年,太原城外秋风萧瑟,城内却暗流涌动。这一年,发生在晋阳宫中的一场酒宴。 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受到好友兼下属裴寂的邀请,来到晋阳行宫饮酒。晋阳行宫原本是隋炀帝巡游北方时修建的行宫,此时由李渊和裴寂共同管理。 酒过三巡,李渊已经微醺,裴寂不断劝酒,渐渐地李渊便醉倒在了晋阳宫中。 就在李渊意识模糊之际,两位容貌绝伦的宫女被安排到他的身边。这两位宫女便是晋阳宫中有名的尹妃和张妃,她们都是隋炀帝的妃子。 第二天清晨,当李渊在酒醒后得知这个事实,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按照当时的律法,擅自与皇帝的妃子有染,是要诛九族的重罪。 此时的隋朝已经风雨飘摇,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窦建德在河北聚集大军自称夏王,李密和翟让在瓦岗建立了魏政权,杜伏威和辅公祏在江淮一带也拥有强大的势力。 隋炀帝杨广早已躲到江都避难,整个帝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原的战略地位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北方重镇,太原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抵御突厥的重要屏障。 李渊作为太原留守,位置十分敏感。他不仅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两家还有儿女亲家的关系。杨广对他既倚重又猜忌。 为了监视李渊,杨广特意派了高君雅和王威作为他的副手。这两个人都是杨广的心腹,专门负责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 在这样的形势下,裴寂借着酒宴设下这个局,表面上是要让李渊陷入困境,实则是在为一场更大的政治变革铺路。 这场"美人计"最终成为了晋阳起兵的导火索,也成为了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公案。 传统史书《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这场"美人计"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这些史书描绘李世民早就看出隋朝必将灭亡,于是暗中结交豪杰,谋划大事。 但仔细推敲这些史料,就会发现许多疑点。首先,当时的李世民年仅17岁,要说他能看透天下大势并策划如此周密的计划,似乎不太合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渊当时已经在太原经营多年。他不仅与当地豪族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还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 作为太原留守,李渊表面上沉迷酒色,实则暗中布局。他一边在太原广泛结交豪杰,一边让长子李建成在河东发展势力。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的预言,让隋炀帝对李氏家族格外警惕。杨广多次派人试探李渊,李渊都以装病为由推脱。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选择表现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他经常饮酒作乐,甚至收受贿赂,以此来消除杨广的疑虑。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晋阳起兵的亲历者。在他的记载中,整个起兵过程是李渊精心谋划的结果。 李渊早就看出太原是建立新朝的理想基地。他对儿子们说过,太原是唐的故地,自己被派到这里是天赐良机。 对于高君雅和王威这两个监视者,李渊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当两人被指控与突厥勾结时,李渊立即抓住机会将他们除掉。 这个处置时机的把握非常巧妙。恰好在这时突厥兵真的来犯,坐实了对两人的指控。这使得李渊既除掉了眼中钉,又不会引起朝廷怀疑。 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可以发现"美人计"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它既可以作为起兵的借口,又能掩饰李渊早已谋划已久的事实。 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李渊的战略布局取得了巨大成功。起兵后仅用五个月就攻下长安,建立了大唐帝国。 这样快速的胜利不可能是临时起意的结果。它背后必定有周密的准备和精心的谋划,这些都指向李渊才是真正的战略家。 李渊的历史形象长期被矮化,这与后来李世民上位后的史料改写有直接关系。现代史学研究,特别是《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观点认为,李渊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开国皇帝之一。 李渊的政治才能首先体现在结交人才上。他不分贵贱,广泛网罗人才,与人交往后即使十几年不见也不会忘记。 在军事上,李渊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太原军事重镇的作用。 从起兵到建立大唐,李渊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战略。他先控制晋阳,再以此为基地向外扩张,最后直取长安。 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上,李渊也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既利用突厥牵制隋朝,又不让突厥做大,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建立唐朝后,李渊实行的武德之治为大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建立府兵制等。这些措施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重要基础。 李渊在位期间,积极推进科举制度,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他重视文教发展,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在经济方面,李渊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发展农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帮助刚建立的唐朝快速恢复了经济秩序。 李渊还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实行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盛唐时期。
李世民下棋输了要杀唐俭,对尉迟恭说:“唐俭冒犯了我,我想把他给杀了,明日你上朝参
【29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