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中风之后的列宁,他非常可怜的,坐在轮椅上。   伟人迟暮,英雄末路。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10 23:15:42

1923年,中风之后的列宁,他非常可怜的,坐在轮椅上。   伟人迟暮,英雄末路。权力巅峰的背后,是肉体的腐朽和精神的挣扎。列宁,这位缔造红色帝国的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信息来源:2008年11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列宁病重时曾向斯大林索取毒药)   1921年,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列宁,这位曾经不知疲倦的斗士,开始被病痛缠身。   起初只是头痛,像一把钝刀在颅内搅动,接着是听觉过敏,一丝细微的声音都足以让他烦躁不安。   医生们诊断他的神经系统受损,失眠成了家常便饭。   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他曾经下笔如有神的速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的停顿和思考。   曾经的“行走的百科全书”,如今却连简单的文字都难以书写。   1923年3月,第三次中风彻底击垮了他,从此,轮椅成了他最后的“战场”。   曾经的列宁,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如今的他,生活无法自理,完全依赖医生和护士的照料。巨大的落差,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煎熬。   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衰败,曾经清晰的思维变得迟钝,曾经掌控一切的双手如今无力地垂在轮椅两侧。   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政治的热情,他开始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秘书,这些文字最终汇集成《列宁全集》,成为他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他坚持阅读报告和文件,密切关注着党内动态,试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继续为苏维埃政权的未来指引方向。   然而,病魔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也加剧了党内的权力斗争。   他和斯大林的关系日益紧张,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他表达了对斯大林的担忧,这封信也成为党内斗争的导火索。   政治局的委员们开始频繁探望列宁,表面上是关心他的健康,实际上更关心的是苏联政权的未来走向。 病痛的折磨让列宁的语言功能逐渐丧失,他说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个句子,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病床和轮椅,成了他最后的“办公场所”,他在这里见证了党内权力斗争的开始,也留下了充满忧患意识的最后几篇文章。   在1922年的某个夏天,列宁在哥尔克向斯大林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请求:提供氰化钾。他预感到自己的病情会继续恶化,如果瘫痪发展到失语,他希望能够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请求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911年,拉法格夫妇(保尔·拉法格和马克思的女儿劳拉)的自杀事件就给列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法格在遗书中表达了不愿成为他人负担的意愿,这与列宁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曾说过,如果不能继续为党服务,就应该像拉法格夫妇那样死去。   列宁多次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妹妹玛丽亚以及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这个请求,然而,政治局的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列宁的病情还有希望,不能放弃治疗,最终,列宁的请求没有被执行。   列宁去世后,他的遗体如何处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部分人主张火化,另一部分人则希望永久保存,克鲁普斯卡娅最初支持火化,但最终,保存遗体的方案占据了上风,这不仅是对领袖的纪念,也是新政权合法性建构的一部分。   在遗体处理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保存列宁的大脑用于科学研究。这个提议得到了政治局的支持,并启动了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大量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国际知名的神经科学家也被邀请参与研究。   这项研究对苏联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然而,科学研究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研究结果需要符合官方的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   列宁的晚年,是疾病与政治的交织,是肉体衰败与精神不朽的碰撞,他生命最后的挣扎,不仅展现了伟人的脆弱,也折射出革命年代的残酷和复杂。   他的思想、他的遗产,以及围绕他展开的种种争议,都将继续被后世铭记和探讨。

0 阅读:150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