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熹然说历史 2025-01-16 00:20:28

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每个月有500卢布作为抚恤金,有时家里人还会来看他,他非常高兴,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接任成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继承了苏联领导层中独裁的传统,他在任职期间,政治动荡和经济挑战频繁出现。 当赫鲁晓夫在1953年3月接过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接力棒时,他面对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斯大林的离世在苏联政坛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党内各派系势力蠢蠢欲动,都在伺机而动,争夺这个庞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掌舵权。 赫鲁晓夫是在一番激烈的党内斗争后脱颖而出的。他打败了政治局中的竞争对手,如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最终稳坐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然而,坐上权力之巅的赫鲁晓夫很快就发现,斯大林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更是一个满是雷区和挑战的烂摊子。 在国际舞台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愈演愈烈。朝鲜战争的血腥硝烟刚刚散尽,更多的危机和冲突正在酝酿。赫鲁晓夫必须在维护苏联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同时,谨慎地应对美国及其盟友的遏制和挑衅,避免冷战升级为热战,将人类拖入毁灭性的核战争深渊。 在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斯大林时期的高压政治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人民对变革和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国民生活水平难以提升。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在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考验着赫鲁晓夫的政治智慧。 此外,苏联内部的民族关系、党内不同派别的政治诉求,也使得政局时而动荡不安。克里姆林宫内外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这些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构成了赫鲁晓夫执政期间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赫鲁晓夫需要娴熟的政治技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方能带领苏联人民继续前行。 1964年10月的一天,克里姆林宫内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当赫鲁晓夫从索契度假回到莫斯科时,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纸署名"中央委员会"的罢免决定。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得让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猝不及防。 赫鲁晓夫在一夜之间,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岗位上跌落下来。他被勃列日涅夫等人架空,被迫提前"退休",从此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对一个曾经手握重权的人来说,这种落差是巨大的,几乎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 "退休"后的日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惬意。尽管赫鲁晓夫每月能领到500卢布的优厚养老金,尽管政府为他在莫斯科近郊安排了一处宽敞的别墅,配备了专车接送,但这些物质上的优待弥补不了他内心的落寞和不甘。权力的损失,地位的跌落,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更让赫鲁晓夫感到屈辱的,是"退休"后的种种限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克格勃的监视之下,电话被窃听,信件被检查。每一个来探望他的人,都要事先接受克格勃的审查和盘问,稍有可疑,就会被拒之门外。 甚至连出门散散心,都成了一种奢侈。每次外出,都要提前向克格勃报备,获得批准后才能成行。而陪同他的,永远有那么几个"面无表情"的克格勃特工。对一个习惯了自由和掌控一切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简直是一种折磨。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囚禁的狮子,空有一身本领和抱负,却只能在狭小的笼子里兜圈子。曾经热闹非凡的别墅,如今门庭冷落。曾经趋之若鹜的"追随者",如今一个个销声匿迹。 唯一给赫鲁晓夫带来一丝慰藉的,是家人的陪伴。他的妻子、儿女会时不时来看望他,给他带来一些亲情的温暖。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唯有家人的爱,是他的避风港。然而,家人毕竟不能时时刻刻在身边,更多的时候,赫鲁晓夫还是要独自面对内心的空虚和苦闷。 赫鲁晓夫在"退休"后,曾一度想通过写回忆录来打发时光,也算是为自己正名。他希望能把自己在位时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原委和考量都记录下来,让后人和历史来评判。然而,这个愿望却遭到了勃列日涅夫政府的百般阻挠。 一开始,赫鲁晓夫试图用笔来写回忆录。但没过多久,克格勃就得知了此事,并火速赶到他家中,要求他交出所有的手稿。面对克格勃的"威逼利诱",赫鲁晓夫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写作计划。但他并没有完全死心,而是想到了另一个"妙招"——口述录音。 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赫鲁晓夫弄来了一台录音机。他开始在家中或散步时,用口述的方式记录回忆。每当有了一定的录音材料,他就会把录音带交给自己的儿子谢尔盖,由他转交给一些信得过的外国记者,然后再由这些记者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就这样,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才得以在西方世界陆续面世。 然而,代价是巨大的。录音的事情最终还是被克格勃发现了。他们气急败坏地找到赫鲁晓夫,要求他立即停止录音,并交出所有的录音带。为了保护儿子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赫鲁晓夫不得不照做。从此,他再也没能完整地记录下自己的回忆。

0 阅读:101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