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琴 闹元宵的“闹”,是一个会意字,从市,从門(斗),形状像两只手在相斗,表示争斗。“闹”的本义是集市讨价还价,嘈杂喧嚣的场景。闹和元宵相连,生动地传达出元宵节的欢腾、热闹场景。 古代的闹元宵主要是赏灯,观月,看人(也可以是和心仪的人约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在《元查子·元夕》中真实记录了元宵节的“三闹”。 小时候,母亲会提前一天泡了糯米,头晚和父亲在石磨上将泡好的糯米磨成粉,母亲在元宵这一天早起揉面、搓汤圆、煮汤圆。 糯米粉在母亲手里揉搓成团,再分成一小段。我站在案板边,看着她将一小段一小段糯米粉捏成凹形,将混合着芝麻红糖冰糖的馅包进去,搓成圆溜溜、胖乎乎的汤圆。“吃汤圆,团团圆圆。”儿时不知离别味,只觉得汤圆甜糯可口,我和哥哥们总是将肚子吃得滚圆。 晚上看月是在院坝。父母坐在躺椅上,我们兄妹一人占据一根长板凳,仰卧其上。白玉盘似的月亮挂于碧空,影影绰绰地还能看到月亮里的桂树和树下的两只兔子。父亲告诉我们,有一个叫吴刚的人正挥着斧头砍桂树,我却怎么也没有看出来。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我和几个哥哥长大后在小城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跟随着我们进城居住。元宵节这一天,我们总会相约到父母家欢聚。 儿时看着父母包汤圆煮汤圆,如今父母年迈,包汤圆煮汤圆换成我们兄妹几人。热腾腾的汤圆出锅,盛在印着福字的白瓷碗中,大家围坐一桌,一边品尝香甜软糯的汤圆,一边唠嗑家常。炊烟袅袅,家人环绕,言笑晏晏,举箸捧碗,尽是人间烟火味。 城市里看月总是不太分明。我们会驱车到山上,登高而望。月亮还是小时候的白玉盘,像牛乳洗过似的,显得格外皎洁。古稀之年的父亲拿出智能手机,拍下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母亲则笑意盈盈地望月赏灯,更多的时候是慈爱地看着儿孙。 年年相聚岁岁欢,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有一年未能等到元宵节,大哥猝然离世,我们才深谙真正的离别苦,是不复有相聚之期;我们才真正懂得每年吃汤圆时,母亲总说“吃汤圆,团团圆圆”的寓意。元宵节,吃汤圆,是母亲对一家团圆、永远欢聚的无尽期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吴刚确乎在挥舞着斧头,砍着桂树,月亮也会一点点变得缺损。但我知道,缺了的月亮会再圆。就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离别和相聚,也是一场轮回。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团圆,记住这热闹、欢腾的相聚时光。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闹元宵-张绍琴
夜郎小卒
2025-02-08 22:5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