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洪崖洞

夜郎小卒 2025-02-08 22:33:36

□杨耀健 一 我第一次见到洪崖洞,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就读于市中区西来寺小学,放学后经常与同学走街串巷,寻找新奇。不意间,一头闯入了洪崖洞。 记忆中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连蹦带跳,从沧白路边的台阶直冲而下,钻进一条临江的巷道,蓦然便走进一条小街。 说是一条街,两旁也有房屋,但那街道上铺的青石板已被磨出几道凹槽,那些房屋不过是用竹竿、篾席搭建的棚屋。每间屋门前屋后堆满了废纸、酒瓶、牙膏皮、猪骨头和烂布襟襟,那是住户囤积着准备送往废品收购站卖钱的。几个老头、老太咳着呛着,用发颤的手忙着糊火柴盒,他们一天的温饱系之于兹。他们是些什么人呢?后来才知道,他们大多是从农村里来的,连户口也没有。 那条街叫纸盐河街,滨临镇江寺码头,千里嘉陵江在这里即将汇入长江。 但小学生不关心这一切,我们步过石板桥,两侧的丛竹绿意盎然、青葱滴翠,倔强的藤蔓,早已爬上高高的峭壁。就在这时,洪崖洞映入我的眼帘。那洞不在现今装点的地方,而是位于后来的嘉陵江索道站下面。 洪崖洞洞口宽敞,约有两人高,左右有条石砌成的石柱,洞内没有做任何修整,石壁犬牙交错。我们壮着胆前行了一段路,前方漆漆然深不可测,四周岑寂,唯有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滴水声,响成一片。受不得惊吓,我们赶紧跑出洞来。 不过,正因为有这么一个神秘的大洞,后来我还来过多次。 多年后我踏上工作岗位,没想到又回到这一带,而洪崖洞呢,历经风风雨雨,遍缀苔藓,横披老藤,显得更加衰败。 关于洪崖洞,清代以前无人记述。最先注目洪崖洞者,系巴县乡贤刘慈,此公乃康熙四十一年举人。而正式将洪崖洞列为“巴渝十二景”者,则是河南卢氏县人王尔鉴,雍正八年进士,初官山东济宁州知州,乾隆十六年贬四川巴县知县。 之后又有定远知县周绍缙、奉节知县姜会照、举人周开丰、川东道张九镒、重庆知府王梦庚诸公,均咏《巴渝十二景》,内包含《洪崖滴翠》。 就这样,洪崖洞得以传名,凡文人骚客过渝必游此地,且多有唱和。 二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由于洪崖洞临江,上半城的下水道均被导引汇聚到此处,导致它不仅不再滴翠,而是裹着污秽之物的下水道的总泄口,成年臭气熏天,连巡夜的更夫也不愿路过这个死角。 一帮无家可归的乞丐趁机钻进天生的洪崖洞,把这里作为大本营。他们乞讨的地盘大致为上自临江门,下迄千厮门一带城内外街巷。 他们的头头姓马,人称马三爷,是个恶丐,也就是胡搅蛮缠的乞丐。有一次,马三爷去大阳沟菜市场讨肉,与屠户发生口角,他操起屠刀自砍自头,刀陷额上,血流如注,一声不哼,也不倒地耍赖。菜市场的屠户全都惊呆了。说时迟,那时快,马三爷毁了屠户的秤杆,抢了一块十来斤重的猪肉压在刀上,扬长而去。 你道马三爷只是偶尔为之?非也。隔三差五,他仍是要来讨肉吃,大阳沟的肉贩谁敢阻他?迫不得已,乃由屠帮公会出面讲和,规定菜市场全体屠户轮流月供马三爷鲜肉若干,马三爷因而名声大振,成为城内数一数二的乞丐头。他以洪崖洞为据点,广纳徒众,成为当地一霸。 洪崖洞丐帮的规矩如何?局外人不得而知,只知道洞内窝铺分有等级,用叠架狗头骨来表示,狗头骨越多,等级越高。他们敬奉的祖师爷是晋朝时的范丹,代表权力的打狗棍被称为“红棍”,由大徒弟掌管。 20世纪20年代,洪崖洞丐帮的头头姓李,不知是马三爷第几代传人。他平日坐享其成,不亲自出马,但凡逢年过节,则要亲到大户人家打抽丰。40多岁的李某眼微盲,颇魁梧,布衣布鞋,衣衫整洁。他照例是站在大户门外,手执红帖高呼:“大德绅粮,叫化头向你叩喜!”大户则照例令下人送两个银圆,道一声“辛苦”!彼此和气相安。 有面子的大户人家,与丐帮保持这种和谐很有必要,可避免恶讨者假死、假伤讹诈,小偷小摸不断。 听文史老人讲,李某在洪崖洞内有妻妾子女,自养猪、鸡、鸭。千厮门一带的小酒馆每天供他好酒,再加上小乞丐的纳贡,生活优裕。 1929年重庆建市,千厮门外蔡家湾一带突发一场大火,老城墙高不可越,因此烧死的人不少。洪崖洞亦遭灾,大火封洞,丐帮死者甚多,李某也在劫难逃。火灾次日,民团从洞中拖出若干具半焦尸体,其中便有李某及其家人,丐帮因此瓦解。事后地方人士认为因蔡家湾无城门,火封道路才烧死多人,便由绅商捐助,修建了棉花街的新城门。从此原有17个城门的重庆城多了一座新城门,这是鲜为人知的掌故。 后来抗战爆发,外省难民甚多,各种新乞丐也增多,也有钻进洪崖洞居住者。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洪崖洞洞口坍塌,以砖柱撑持。 三 1949年后,西南军政委员会驻重庆,也曾有人奔走呼号,提议修复“洪崖滴翠”等景观,为山城增色。无奈因种种原因,不见动静。 洪崖洞的居民,是最有耐心的,他们能在破破烂烂的吊脚楼长住,已是心满意足。即便发生洪灾,他们也只是悄悄地迁到高处暂避一时,洪水一退又搬回,照样过日子。 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决心让住房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重庆市的党政领导,也决心借西部大开发之机,把本埠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正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洪崖洞迎来了重生之机。一位开发商看中了这里,斥巨资打造洪崖洞。2006年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建成,同年9月开业。一群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但见楼阁错落龙凤翱翔,幽房曲室玉栏朱楯,轩窗掩映牖户自通,金碧辉煌耀人耳目。更有金虬伏于栋下,石兽蹲于户旁,壁砌生光,工巧之极。难道这就是川东民居的代表作——吊脚楼的现代版么?太漂亮了,难怪它是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 当初那些清雅纯粹的诗人和道不尽的雅事,都随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在历史的远方化为一片苍茫,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擦肩而过的遗憾。幸而洪崖洞复苏,先贤们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竭的墨迹,随着岁月的久远凝固成为永恒,被我们视为风范而摩挲不已。 从这层意义上讲,《房屋一直修到山顶上去》的洪崖洞雕塑,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如今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风霜,已浓缩成了一颗颗不屈的雄心,必将如长明灯一般闪耀在后人的心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0 阅读:0
夜郎小卒

夜郎小卒

分享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