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蒋介石让邓锡侯从四川给胡宗南提供十万石军粮和十二万壮丁,邓锡侯回绝说:“四川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壮丁,付出巨大牺牲。如今抗战胜利,再大肆征调,会失掉四川民心。” 1948年3月,蒋介石大佬给四川的邓锡侯大哥发了个“大订单”——要十万石军粮和十二万壮丁支援胡宗南。邓锡侯大哥一想,四川在抗战时已经拼得差不多了,这要求太狠了,于是就摆了摆手说:“不行不行。”老蒋一看,这家伙不给面子啊,直接就把他的四川省主席帽子给摘了,换上了王陵基。王陵基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还是勉强接了盘。邓锡侯大哥呢,则找了个养病的借口,跑到上海去透透气,还顺便跟民盟的头头张澜聊了聊天。 过了一阵子,局势又变了,老蒋为了守住西南这块宝地,把重庆绥靖公署升级成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还选了张群当长官,邓锡侯这些川军大佬当副长官。不过邓锡侯大哥这次学精了,没去上任,心里头的小算盘已经拨得啪啪响,琢磨着起义的事儿呢。1948年3月,蒋介石给邓锡侯下了道“辣手催粮”的命令,让他从四川搞十万石军粮外加十二万壮丁去支援胡宗南。邓锡侯一听,直接翻了个白眼,心想:四川在抗战那会儿都快被掏空了,现在抗战完了还来这一出,老百姓不得炸毛啊!蒋介石一看邓锡侯这态度,二话不说就把他的四川省主席帽子给摘了,转手扔给了王陵基。 王陵基呢,正乐呵呵当着江西省主席呢,一听这消息,心里直犯嘀咕:四川那摊子事儿,乱得跟麻团似的,我可不想去蹚浑水。可蒋介石铁了心,限他一周内到四川报到。邓锡侯一看这架势,干脆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以“养病”为借口跑到上海享清福去了。在上海,他还找民盟的头头张澜倒了倒苦水。张澜一听,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省主席丢了是小事,手里的兵权可得攥紧了!”老蒋为了帮衬王陵基,让他跟刘文辉、邓锡侯那些川军大佬们对着干,直接给王陵基戴上了四川保安司令的大帽子。王陵基这下子腰杆硬了,说要整顿川军,把多余的兵啊将啊都裁了,塞到自己的保安团里。邓锡侯的老底子,95军,就被王陵基盯上了,让他缩编。军长黄隐不买账,王陵基二话不说,补给砍了一半。邓锡侯私下找黄隐,说:“老兄,咱先忍一忍,看看风向再说。” 到了1949年4月初,老蒋一看形势不妙,把防御重心挪到了西南,还把重庆绥靖公署升级成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让张群当头儿,邓锡侯他们几个川军大佬当副手。邓锡侯可不傻,说自己身子骨不行,不去凑这热闹,来了个温柔的抵抗。 解放军渡江战役一出手,南京就到手了,东南地区也跟风解放。邓锡侯一看国民党这德行,心灰意冷了,琢磨着要不要起义。可他又犯嘀咕,自己这大军阀、大官僚、大地主的帽子摘不掉,人家能要他吗?好友潘大逵一句话点醒了他:“老蒋对川军一直看不上眼,你跟着他去台湾,人生地不熟的,能有啥好果子吃?”邓锡侯琢磨着,要是能把刘文辉、潘文华拉一块儿起义,那政治资本可就噌噌往上涨了。仨大佬偷偷一碰头,决定绑一块儿,同甘共苦,有难同当。到了12月初,张群跑来传老蒋的话,想让邓锡侯和刘文辉把家里人打发到台湾去,俩人嘿嘿一笑,婉拒了这份“好意”。 7号那天,胡宗南派盛文来管成都的城防,邓锡侯和刘文辉一看这架势,不对劲儿啊,赶紧商量着撤出成都。邓锡侯借口说出去打猎,溜达着就出城了;刘文辉呢,身手矫健,翻墙头儿也跑了。俩人在北门外城隍庙碰了个头,二话不说,直奔新繁县龙桥。 老蒋一听俩人跑了,急眼了,派王缵绪去追,想让他们回来。邓锡侯一听,冷笑两声:“胡宗南那小子自己屁股都不干净,他还敢动手?有种就来!”
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来一包烟。粟裕心生疑惑,只当是敌军的礼赠,便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