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王文清发烧39度,赤脚医生张秀巧看后,给他打了一针。第二天,他说打 针的地方还痛,张秀巧扒下他的裤子:“奇怪,明明不红不肿啊?”谁知,几天后,张秀巧却因此成了他的女朋友。 1954年,苏联实施了一项名为“垦荒运动”的大规模项目,旨在解决粮食短缺和城市青年就业问题。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将城市青年作为垦荒的主力军,不再依赖传统的移民开荒方式,而是将年轻的、充满活力且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青年派往荒地进行开垦。这一举措的成功为苏联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失业问题。两年内,约有27万名城市青年响应号召,参与了这一艰巨的任务,成为了苏联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55年4月,中国共青团代表团访问苏联,亲眼见证了苏联这一城市青年垦荒运动的成果。回国后,团中央的领导人向党中央报告了苏联的成功经验,并认为这一做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当时的中国,城市青年面临着大量的就业压力和升学机会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城市青年去参与垦荒,既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也能帮助年轻人接受艰苦的劳动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一思路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认为这是解决城市青少年就业和自我锻炼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1955年,随着苏联经验的引入,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悄然拉开序幕。首批响应号召的青年志愿者中,以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成为了开路先锋。他们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带着满腔热情,远赴中国北方的黑龙江省进行开荒。这支队伍的壮丽场面成为了当时青年运动的象征。为了鼓励这支年轻队伍,团中央在8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亲自为他们授旗,这一仪式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对这项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这一运动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安排,而是国家对于青年的一种培养模式。上山下乡,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农业劳动力的空缺,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通过艰苦的劳动和大自然的考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他们在与农村接触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在黑龙江省萝北县(现黑龙江农垦共青农场),这批青年在荒野中开垦了1200亩荒地,并且顺利完成了当年粮食的生产任务。第二年,这片荒地共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和30万公斤蔬菜。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开荒青年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成功,还建起了宿舍和食堂,为日后的垦荒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场运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尽管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于许多从城市来的年轻人来说,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对于一些没有农业背景的城市青年来说,农业劳动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极端的天气、繁重的工作以及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人产生了疲惫与迷茫。在这些困难面前,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克服环境的挑战,成为了每一个青年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尽管如此,“上山下乡”运动无疑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许多青年人的命运,也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青年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共处,如何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也体会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年轻人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升上,更在于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城市青年通过亲身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更加理解和尊重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同时也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一九七三年的春天,陕北延安张家坪生产队正赶着春耕。这天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毫无预兆地砸了下来。田间地头的社员们纷纷往回跑,知青点长王文清却逆着人流,返回田地里收拾大家遗落的农具。 等他把一担子工具扛回知青点时,整个人已经成了落汤鸡。半夜里突然发起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一早,同宿舍的知青发现王文清情况不对,赶紧去村里请来了赤脚医生张秀巧。体温计显示已经烧到三十九度,张秀巧当即决定给他打退烧针。 这一针下去,不仅退了烧,还成了两个年轻人之间情愫暗生的导火索。第二天傍晚,王文清跟张秀巧说针眼处疼痛,张秀巧便答应第二天再来查看。等到第二天,张秀巧检查后发现针眼处既不红也不肿,便建议他用热水敷几天,自己则承诺会继续来查看。 就这样,接连几天,张秀巧都会在傍晚时分来到知青点。每次来访,都能看到王文清一瘸一拐的样子,让她越发担心是不是自己技术不够好,把针打偏了。终于有一天,张秀巧心疼地给王文清送来了好些鸡蛋和红糖,让他补身子。 面对张秀巧的关心,王文清终于说出了实情:其实针眼早就不疼了,他只是想找个理由,每天都能见到张秀巧。这个率直的"谎言",反而打动了张秀巧的心。就这样,一支退烧针,成就了两个年轻人的姻缘。
1973年,知青王文清发烧39度,赤脚医生张秀巧看后,给他打了一针。第二天,他说
安琪小世界
2025-02-08 12:13:00
0
阅读:4246
Tigervista
看到开头就让人想歪了,我觉得那个年代结婚看出身,和大小没关系呀
铁蛋
这个相声讲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