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病榻上的庄世平艰难地看向律师,用尽全身力气说道:“我死后,把我2000亿的资产全部捐给国家。”他的4个儿子和2个女儿分文未得,他的大儿子为了谋生至今还在开出租度日。 2007年6月4日,96岁高龄的庄世平在病床上召集律师,当着儿女的面,口述了他的遗嘱。遗嘱中最让人震惊的一条,就是他将毕生积累的2000亿资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而自己的儿女则分文未得。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议论,这位亿万富翁为何要做出如此决绝的举动?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天经地义。可庄世平却将巨额财富舍予国家,让自己的子女自力更生。 庄世平的大儿子庄栋材,生活的艰辛更是令人唏嘘。他大学毕业后,并没有进入父亲的公司,而是选择了开出租车谋生。这一开,就是30多年。即便是父亲去世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在为生计奔波。 那么,是什么让庄世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决定?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庄世平出生于1911年的广东潮州,家境殷实。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却充满坎坷。 少年时期的庄世平,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也感受到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内忧外患下,一个爱国之心在他稚嫩的心中燃起。自此,他励志要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庄世平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多舛而坎坷。他7岁在家乡读小学,后来辗转厦门、上海求学,19岁考入北平大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庄世平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立志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1930年代,庄世平远赴泰国谋生。在异国他乡,他兼职教书育人,同时积极参与当地华侨社团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筹集抗日物资,支援祖国抗战。 日军对庄世平的爱国活动恨之入骨。他们多次派人暗杀庄世平,但他却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的追杀。即便如此,庄世平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他转移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继续为抗日募捐。 抗战胜利后,庄世平回到香港,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这是香港第一家华资银行。在英国殖民者的高压统治下,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竖起了代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作为实业家,庄世平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一方面经营实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国内的建设事业。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召下,深圳等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庄世平再次慧眼识珠,通过投资特区,助力改革开放。他为特区的建设出谋划策,被誉为经济特区的"教师"。 岁月流金,斗转星移。庄世平的人生,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庄世平的一生,是一个爱国华侨的传奇。他的事迹,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然而,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庄世平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爱国华侨的崇高品格。他们心系祖国,情牵桑梓。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境遇如何,都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这种爱国情怀,这种民族大义,永远是华人精神的内核。 在当今时代,庄世平的事迹,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他毕生致力于民族复兴,却从不要求个人回报。他把毕生心血献给国家,却甘愿自己清贫一生。这种大公无私、舍己为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庄世平对子女的教育,也给当代社会以深刻启示。他不给子女留下巨额遗产,而是教导他们自力更生、回报社会。他常说:"留财富给子女,不如留德给子女。"这番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庄世平的教育理念更显珍贵。他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学会了感恩,他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庄世平的大儿子庄栋材,就是这种教育的受益者。他宁愿开出租车谋生,也不愿靠父亲的荫庇过活。在他看来,自食其力,服务社会,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这种观念,何其难能可贵。
2007年,病榻上的庄世平艰难地看向律师,用尽全身力气说道:“我死后,把我200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2-07 23:33:20
0
阅读:234
无精打采1
这才是我们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