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炎黄春秋》上看到,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与北宋范仲淹提出的抗辽“十六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这两个“十六字诀”到底有啥不一样呢?
范仲淹的“十六字诀”是“锐则避之,困则扰之,夜则惊之,去则蹑之”,主要用于抗击辽军,辅助守城,属于防御性战术。当时北宋国力虽强,但军事实力较弱,范仲淹希望以此扰敌、疲敌。
而毛主席的“十六字诀”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在中国革命低谷时期提出的,主要用于游击战争,以弱胜强,属于进攻性战术。毛主席希望红军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壮大自己,消灭敌人。
两者环境、定位、运用和实践都不同。范仲淹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定位为辅助战术,未经实战检验;而毛主席的是敌我悬殊的战争,定位为基本战术,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第一块基石。
虽然两个“十六字诀”都有以弱胜强的意义,但毛主席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深远。看来,战术思想不仅要符合实际情况,还得经过实践检验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