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每天排便超1次易得心血管疾病,一天排便几次才正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

河西有事 2025-02-07 14:36:01

北大研究:每天排便超1次易得心血管疾病,一天排便几次才正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发现自己排便次数不太对劲,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肠道出问题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担忧,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排便异常往往和肠道健康紧密相连。可你知道吗,排便次数的改变,背后的秘密远不止于此,它居然还和心血管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可不是我在危言耸听,北大的一项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惊人的真相。2020 年 1 月 9 日,北京大学的李立明、吕筠等专家,在权威医学期刊《BMJ Open》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名字还挺长 ——“Bowel movement frequency and risks of major vascular and non-vascular disease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mong Chinese adults” 。为了搞清楚排便习惯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花了整整 10 年时间,追踪随访了近 50 万中国人的排便情况 。这可不是个小工程,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研究结果一出来,可把大家惊到了。和每天排便 1 次的人相比,那些每天排便超过 1 次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竟然高出了 12%,心力衰竭的风险更是高了 33%。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每周排便少于 3 次的人,也面临着较高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这一研究结果,完全打破了我们以往的认知。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排便次数改变,肯定是肠道在 “闹脾气”,却没想到,它还会给心血管健康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虽然目前研究者还没弄清楚具体的发病机制,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谜团迟早会被解开。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我在门诊经常遇到各种各样排便次数改变的患者。有的人一天跑好几趟厕所,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有的人则好几天才上一次厕所,大便次数少得可怜。那到底一个健康的人,每天排便几次才正常呢?一般来说,正常人每天排便 1 次,而且排便时间还挺有讲究。早餐后一小时左右,是排便的黄金时间。为啥呢?因为进食后会诱发胃结肠反射,简单来说,就是胃被食物充盈后,结肠的蠕动速度就会加快,从而促进排便。就像给肠道按下了 “加速键”,让排便变得更顺畅。 除了排便次数,大便的外观也很重要。正常人的大便,颜色是黄澄澄的,形状像个小圆柱,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也没有血便、粘液便这些异常情况。要是大便变得像羊屎颗粒一样干结,或者像蛋花、稀水一样不成形,那可就得小心了,这都是身体发出的 “警报”。 排便异常也有具体的界定标准。要是每天排便超过 3 次,排粪量超过 200 克 / 天,粪便还稀稀的,含水量大于 85%,这就属于腹泻了。相反,每周排便少于 3 次,粪便干硬,排便还特别困难,那就是便秘。不管是腹泻还是便秘,都不能掉以轻心,最好赶紧去医院,让医生帮忙找找原因。 说了这么多,大家肯定想知道,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呢? 固定时间排便:早上起床后,身体从躺着变成站着,结肠的蠕动速度就开始加快了。再吃完早餐,这蠕动速度就更快了,所以早上,尤其是早餐后,是非常适合排便的时间段。只要你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个习惯,时间长了,排便就会变得又规律又轻松。 坚持运动:运动可不是只对减肥、塑形有帮助,它还能增强肠道蠕动的能力。肠道动起来了,排便自然就顺畅了。就像给肠道注入了一股活力,让它时刻保持 “最佳状态”。 多喝水:喝下去的水,会先来到肠道,然后被吸收进血液,随着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大便之所以看起来蓬松,也是因为有水分。要是喝水少,身体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就会从肠道里 “抽水”,大便就会变得干结。所以,想要大便顺畅,水可不能少喝。 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吃的东西越来越精细,却不知道这样对健康不太好。蔬菜、水果和粗粮里富含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到了肠道,就像一个个勤劳的 “小助手”,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让大便变得更蓬松,更有利于排便。

0 阅读:389

评论列表

馋夫子

馋夫子

3
2025-02-07 20:59

我每天早晚两次,坚持十多年了,定时6点30和22点左右,早上把一夜的代谢毒素排空,睡前把白天的毒素排掉,减轻肠道压力,晚上能深度调息,提高身体机能自我修复能力……

河西有事

河西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