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杀掉我工兵营22名战士的女匪首赤列曲珍即将被枪决,她听到这个消息后,随即脸色惨白,双腿发软,站不住地,这张照片就是当年赤列曲珍即将被枪决的照片。 1951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时,西藏的和平解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根据协议,人民解放军于9月至10月间进入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然而,表面上的和平掩盖了西藏社会内部的深层矛盾和冲突。 到1956年底,考虑到西藏的特殊历史与现实状况,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六年内不进行民主改革,并表示在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否进行改革,将征求西藏各阶层的意见,给予西藏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然而,这一宽容的政策并未得到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感恩和合作,反而他们视这一局势为维护旧有农奴制度的机会。 进入1958年前后,西藏叛乱局势逐渐从暗流涌动发展到明火执仗,形势愈加严峻。特别是四川藏区的叛匪进入西藏后,联合西藏僧俗上层势力,力量大增。拉萨地区的叛乱分子形成了四大派系,人数达到五六千人,昌都地区的叛乱更为严重。驻藏部队按照上级指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希望,尽量避免与叛乱分子的冲突。 然而,叛乱分子误以为我军示弱,活动愈加猖獗,驻藏部队屡次遭遇袭击,损失不小。1959年3月10日,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西藏反动分子不顾西藏人民的安危,公然撕毁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地方武装叛乱。这一举动不仅将西藏人民置于危险之中,也公然反抗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一九七零年初春,西藏高原的寒风依然刺骨。拉萨城外的刑场上,晨光微熹,四周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严阵以待,刑场周围的群众纷纷聚集,等待着这场正义的审判。 当押解人员宣读死刑执行通知时,赤列曲珍的反应令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这个曾经在西藏地区作恶多端的女匪首,此刻却像是瞬间失去了全身的力气。她的脸色迅速变得惨白,双腿不住地颤抖,甚至需要两名战士搀扶才能勉强站立。这与她过去在西藏地区横行霸道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年前的那场惨案,至今让人心有余悸。那是一支执行工程任务的工兵部队,他们肩负着为西藏人民修建道路的重任。然而,就在他们专注于任务时,赤列曲珍带领的叛乱武装却对他们发动了突然袭击。二十二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那片他们付出过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 这些遇难战士中,年纪最大的不过二十五岁,最小的才刚满十八。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带着建设西藏的梦想来到这片高原。他们中有的是独生子,有的刚订婚不久,有的还来不及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在处理善后事宜时,战士们发现了许多未寄出的信件,字里行间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幸存的战友回忆,当时工程队正在修建一段山路。那天早晨和往常一样,战士们吃过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没有人预料到,一场血腥的伏击正在等待着他们。 54军是中国军队中最强的几支部队之一,1953年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战斗——金城战斗。在战斗结束后,54军并没有立刻回国,而是在朝鲜继续担负战备和战后重建的任务。54军深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然而,当部队回到祖国仅仅半年后,他们接到了前往西藏镇压叛乱的任务。 许多藏族民工为支持部队的行动,宁愿在冰雪湿地上睡觉,也要竭尽全力为运送的物资做保护。在雨雪天气里,他们不顾寒冷,甚至脱下自己的衣物为物资遮盖,以防潮湿。即使牲口累垮了,民工们也会亲自背负物资前行。这种支持与帮助使得我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正如俗语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西藏,民众对我军的支持不可忽视,许多人主动担任向导,为部队运输物资,抬担架,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如果没有西藏人民的帮助,部队要想取得胜利将面临极大的困难。1960年3月19日,130师收到389团的紧急电报,报告说在东拉山口巡逻的途中,1连的巡逻队遇到了雪崩,全部被埋在了雪堆里。130师立即派出卫生队和大批人手赶赴现场搜救。 而更为离奇和恐怖的是,389团4连的队伍,几天后也遭遇了灾难。李文喜带领的巡逻队在前往通庚方向巡逻时,突然遭遇龙卷风袭击。山上的气温降至零下40度,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席卷了整个山顶,几乎将所有人掀飞。经过几天的搜救,最终找到了几名受伤的战士,但其他队员的下落始终不明。此事件给驻藏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进一步证明了西藏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 1973年底,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尼泊尔政府向木斯塘的叛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投降。为了确保叛军能够理解,政府将这份通牒翻译成了藏文,并在木斯塘县的多个地方张贴。然而,叛军始终没有作出回应,面对这种局势,尼泊尔的比兰德拉国王在1973年底下令展开军事行动。进入1974年春季,随着政府军不断逼近,叛军几乎看到了自己的末日。
1943年除夕夜,一支八路军部队被日军追着跑了一天一夜,又累又饿之时,恰巧发现了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