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架歼8在1.7万米高空试飞,突然砰一声巨响,飞行员惊恐地发现,双发突然停车,启动20次竟毫无反应,战机急速砸向地面! 1978年的冬天,中国空军进行着一项重要的试飞任务,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歼8战机高空性能测试的关键一环。试飞团副团长滑俊带着多年飞行经验,驾驶着这架崭新的战机腾空而起。 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协调下,战机很快爬升到了两万米的高空。按照试飞计划,滑俊需要将战机保持在这个高度,完成一分钟的极限加力数据采集。 当时的歼8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高空高速战斗机,其性能指标的验证对于整个国防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此次试飞的核心任务是测试发动机在极限状态下的持续工作能力。 正当试飞任务进行到关键时刻,意外突然发生了。机身开始剧烈抖动,整个驾驶舱内的仪表盘都在晃动。滑俊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 仅仅几秒钟后,更大的危机出现了。伴随着一声巨响,双发动机同时停止了工作。失去动力的战机立即开始下坠,以接近音速的速度向地面俯冲。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战机的各项性能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是动力系统完全停止,就连机载设备也开始出现异常。飞机的姿态越发不稳定。 滑俊立即向地面报告了险情。这种双发停车的紧急情况,在当时的试飞历史上还从未遇到过。情况万分危急。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滑俊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他一边努力保持飞机平衡,一边开始尝试重启发动机。然而,发动机却毫无反应。 战机的高度在急剧下降,短短几分钟内就从两万米降到了一万米。此时此刻,这架价值连城的战机和宝贵的试飞数据,都掌握在滑俊的手中。他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一系列重要决定。 在飞机急速下降的过程中,滑俊立即启动了应急处置流程。按照标准程序,他第一次按下发动机启动按钮。发动机毫无反应。 紧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尝试,每一次都伴随着巨大的期待,但结果依然令人失望。发动机始终没有任何反应。 此时飞机已经下降到8000米的高度,按照空军的相关规定,这个高度已经可以启动紧急跳伞程序。地面指挥中心也发来了准许跳伞的指令。 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试飞员,滑俊深知这架战机和试飞数据的重要性。每一次试飞都承载着国家的重要科研任务。 在第四次、第五次启动尝试失败后,飞机已经下降到6000米。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滑俊的选择越来越少。 此时不仅要应对发动机启动的问题,还要随时关注飞机的姿态和航向。一旦飞机失去平衡,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六次启动依然失败,飞机已经下降到4000米。这个高度已经非常接近跳伞的最低安全线。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滑俊仍然保持着冷静。他注意到随着高度的下降,周围的空气密度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发动机的启动性能。带着这个判断,滑俊进行了第七次尝试。 这一次,奇迹出现了。发动机终于传来了轰鸣声,开始重新工作。从发生故障到重新启动,整整经历了6分钟。 这6分钟里,滑俊始终没有放弃对飞机的控制。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 重启成功后,滑俊立即调整飞机姿态,使其恢复平飞状态。这次惊险的经历,为我国战机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短短6分钟里,滑俊面临着多重挑战:既要控制飞机,又要执行应急程序,还要保持与地面的通信联络。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 在中国试飞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试飞员们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滑俊正是这支试飞队伍中的佼佼者。从1950年开始接触飞行,到1978年这次危险的试飞任务,他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飞行经验。在这期间,他驾驶过各种型号的飞机,从最早的螺旋桨飞机到后来的喷气式战机。 试飞员的工作本质上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飞机的极限。每一次试飞任务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从低空到高空,从亚音速到超音速,每一个飞行包线都需要试飞员去验证。 在那个年代,我国的航空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歼8战机作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战机,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空防实力。试飞员们的每一次飞行,都在为国家积累宝贵的技术数据。 滑俊所在的试飞团队,承担着战机研发中最危险的工作。他们要在新机型最不稳定的阶段进行测试,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改进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在试飞工作中,故障率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一次故障都可能危及试飞员的生命,但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机会。这就要求试飞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滑俊在这次双发停车事件中展现出的冷静和专业,正是多年试飞经验的体现。他的判断和处置为后续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次试飞任务的成功完成,不仅保住了一架价值连城的战机,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关键的试验数据。这些数据为歼8战机的改进升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8年,一架歼8在1.7万米高空试飞,突然砰一声巨响,飞行员惊恐地发现,双发
文山聊武器
2025-02-04 15:50:32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