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

爱吃凉历史 2025-02-04 15:36:17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身就将他心爱的女子安排在殉葬名单上,侍卫们前去捉拿郭贵妃,她大惊失色。郭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 永乐二十三年,冬至刚过,明仁宗朱高炽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即位以来不足一年,他便饱受疾病困扰,到了这一年年末,病情已经无法挽回。 朱高炽虽然年仅四十八岁,但他继承了父亲朱棣留下的庞大帝国,却未能延续永乐盛世的荣光。在这短暂的在位期间,他力图维持朝廷稳定,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 明朝的殉葬制度可以追溯到太祖朱元璋时期,这一残酷的制度要求皇帝驾崩后,必须有后宫妃嫔随之殉葬。这种制度在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炽三朝得到了严格执行。 在明朝的规定中,殉葬人选通常从无子女的妃嫔中挑选,这一做法被认为能够减轻对皇室血脉的影响。然而这项制度的执行却往往掺杂着后宫政治的较量。 随着朱高炽病情加重,后宫中的气氛日渐紧张。作为皇后的张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殉葬事宜做准备,她将拥有选定殉葬人选的重要权力。 朱高炽最终驾崩,整个紫禁城陷入了哀悼之中。按照明朝的制度,必须立即确定殉葬的人选。 最终,五位妃嫔被选定殉葬:贵妃郭氏、顺妃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和充妃黄氏。这个名单一经公布,便在后宫引起轩然大波。 殉葬制度的残酷性在于,这些妃嫔必须以最无尊严的方式结束生命,她们将被活埋在皇陵之中。这种惨无人性的制度,在当时就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 张皇后作为新任太后,对殉葬名单拥有最终决定权。 郭贵妃的家族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她的祖父郭英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开国名将。在靖难之役和对外征战中,郭家为明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氏从小在这样显赫的家世中长大,后来被选入太子府成为朱高炽的妾。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高贵的家世,她很快就得到了太子的青睐。 在朱高炽的后宫中,郭氏的地位逐渐提升,为太子诞下了三个皇子: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和卫恭王朱瞻埏。生育三子的事实,在当时的后宫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当朱高炽登基后,郭氏被封为贵妃,这个位份仅次于皇后张氏。在明朝的后宫等级制度中,贵妃是除皇后外最高的位份。 与郭贵妃相比,其他妃嫔的家世也同样显赫。敬妃张氏是河间忠武王张玉的孙女,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她虽无子女,但因为家族功勋被免于殉葬。 贤妃李氏为朱高炽生育了两个皇子和一个公主,顺妃张氏生育了一个皇子,妃子赵氏生育了一个公主。按照惯例,这些有子女的妃嫔都不在殉葬的考虑范围内。 郭贵妃的三个儿子都被封为王爵,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耀。他们的存在本应该成为母亲免于殉葬的有力保障。 在明朝的历史上,功臣之后往往能够得到特殊的优待。郭家作为开国功臣家族,在朝廷中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然而郭贵妃的显赫家世和生育功绩,却未能改变她的命运。在明仁宗驾崩后的殉葬名单中,她被列为第一位。 这种安排打破了明朝殉葬制度的惯例,因为通常情况下,有子女的妃嫔是不会被选入殉葬名单的。尤其是像郭贵妃这样位份高、家世显赫且育有三子的妃嫔。 这个反常的决定引发了朝中大臣的议论,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有人敢于公开质疑这个决定。郭家虽然显赫,但在新太后的权力面前也无能为力。 郭贵妃的命运成为了明朝宫廷政治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表明即便是最显赫的家世和最大的功勋,在权力斗争面前也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张皇后出身于军官家庭,她的父亲是指挥使张麒,虽不及郭家显赫,但也属于军功世家。作为朱高炽的元配夫人,她为其生下了长子朱瞻基,这位未来的明宣宗成为了她最大的政治资本。 除了长子外,张皇后还生育了第三子越靖王朱瞻墉和第五子襄宪王朱瞻墡。在朱高炽在位期间,她牢牢把持后宫大权。 根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在朱高炽在位期间,郭贵妃因受到皇帝的宠爱,引起了张皇后的不满。这种后宫争宠的情况在明朝并不少见。 当朱高炽驾崩后,张皇后摇身一变成为太后,其权力达到了顶峰。作为新任皇帝朱瞻基的生母,她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在确定殉葬名单时,张皇后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她将郭贵妃列为首位殉葬者的决定,打破了明朝殉葬制度的惯例。 明朝的史料记载,当时不少大臣对这个决定感到不解。郭贵妃不仅是功臣之后,还育有三子,按照常理不应该被列入殉葬名单。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地位相当的妃嫔却获得了豁免。例如同样是功臣之女的敬妃张氏,虽然没有子女,却因为家族功勋被特许免除殉葬。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