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从1976年就开始无偿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在中国免费教了40年

洋洋爱说史 2025-02-04 15:04:32

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从1976年就开始无偿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在中国免费教了40年书,死都不愿意走。是什么让他对中国如此情有独钟,无私奉献至此呢?   2018年10月10日,古都西安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正举办一场特殊的追思会。除了本校的师生,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士参与。   他们每人手拿一束白色的鲜花,肃立在让·德·米里拜尔先生的纪念碑前,聆听主持人讲述这位来自法国的“中国人”普通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让·德·米里拜尔的中国学生通常称呼他为“让”。   让出生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法国波旁王朝的贵族后裔,父亲则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空军司令。   在很多人眼中,让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为何他会心甘情愿在中国教书育人?   又为何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无偿资助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   更重要的是,他还放弃薪水,无条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如今,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还一直流传着这位法籍教授的故事。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存在太多的不可思议。   一个法国贵族的后代,居然从20世纪70年代就来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就是想要在中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而他之所以毅然决然地来到中国,也与毛主席有着莫大的联系。   在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宣布中国政府不欠任何外债,因为毛主席说了:“中国人一定要自力更生。”   当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欧美贷款,而这些贷款都附有大量的附加协议和高昂的利息,唯独中国不接受贷款。   这件事给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从此对华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与欧美媒体宣传的不一样。   虽然这个国家当时很贫穷,但共产党所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却深深地震撼了他。   他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且有潜力的民族,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重新站上世界之巅。   于是,让主动放弃了在法国优渥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到中国西部从事教育工作!   在西安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他帮助了无数的贫困学子,又资助了不少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   同时,他还引进了很多法国知名学者到中国访问并开展学术交流,为中法两国建立了友谊的桥梁。   当时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到法国后,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租房问题。对此,让将自己在巴黎以及法国各地的房产全部腾了出来,免费让中国留学生居住。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授课时,让总是充满激情。他并没有站在老师的角度,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授课。他对每一个单词都会认真揣摩,学生对他的教学很是喜爱。   作为外籍专家,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极其可贵。   另外,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即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教导孩子们主动学习法语以及法国文学。   让除了在教学上有着突出贡献外,还是欧洲研究中国历史的知名专家。   他所撰写的《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研究》一出版就引起了整个欧洲学术界的轰动。   除此之外,在医学领域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中医的研究颇有心得。他相继创作了两部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著作。   让在中国只讲奉献,不讲金钱。他本来有两份薪水:一份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一份是法国官方发放的。   但他却拒绝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发放的薪水,认为这些钱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帮助那些读书困难的孩子。中国西部还很贫穷,他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因此,每到假期他都会回到法国,但并不是回到家乡度假享受优质的生活,而是带回最新出版的书籍以及录音机等相关教学设备。   虽然让是一名贵族后裔,但在西安生活期间,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宿舍里。   宿舍里的家具只有床、书桌、和一把椅子,剩下的全部都是书籍。而一元一包的方便面则成为他的心头爱。   也正是由于对自己如此节俭,他才有更多的资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不仅在陕西省实全县资助了近32名学生,还为当地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学习设备。   让先生无儿无女,为中国教育事业付出了太多。在人生末尾,他又提出:“希望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中国医学事业。”   来华近40年,让先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书写了一个法国人在中国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参考资料: 耕耘友谊 面向未来|纪念让·德·米里拜尔先生-中国日报

0 阅读:0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