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月到苍凉:重读宝玉挨打,看见不一样的《红楼梦》(五)   在《红楼梦》宝玉挨

以史为鉴玛 2025-02-04 08:37:11

从风月到苍凉:重读宝玉挨打,看见不一样的《红楼梦》(五)   在《红楼梦》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中,贾母的出场堪称点睛之笔,不仅扭转了宝玉的危局,更深刻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 原文中,贾政暴打宝玉,“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这一登场便气势十足,带着雷霆之怒。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她的声音虽颤巍巍,但话语却极具震撼力,瞬间让现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震慑全场,既表现了她的愤怒,也体现了她对宝玉的极度疼爱。她的语气“颤巍巍”却充满力量,显示出她在贾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贾母这看似不讲道理的话,实则是在质问贾政是否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和义务。贾政一心想要管教儿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是否过度,贾母用这样激烈的言辞,让贾政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板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这句话不仅是对贾政的责备,更是对贾府教育方式的反思。她的情感流露(“滚下泪来”)让人感受到她对宝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家族未来的忧虑。 她用自责的方式 “指责” 贾政,远比王夫人以夫妻情分劝阻贾政要有气势得多。她没有直接说贾政不该管教儿子,而是抓住 “打死” 这个核心问题,让贾政发作不得。  从贾政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对贾母还是敬畏有加的,尽管心中有气,但面对母亲的指责,也只能跪地解释。 贾政面对贾母的责问,既“急”又“痛”,体现了作为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矛盾。 他跪下含泪辩解,表明他的责打宝玉并非出于私心,而是为了“光宗耀祖”,但贾母的反问“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直击要害,暗示贾政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甚至有些虚伪。 贾母的一番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她提醒贾政,当年父亲打他时,她这个做母亲的心也与现在一样疼,同时质问贾政,贾代善当初打他和贾赦也没有往死里打,如今他们不出息,难道是打得不够么? 她的眼泪不仅是对宝玉的心疼,更是对贾政行为的失望。贾政见母亲动了真火气,赶紧跪下去,他作为五十岁的人,在母亲面前也只能乖乖赔罪,这充分体现了孝悌为主,父母拥有绝对权威的现实。  贾母又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 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贾母祭出这最后大招,说贾政厌烦了她们,暗示贾政宠妾灭妻做得过火,给儿子扣了一顶帽子,同时也给儿媳妇王夫人留了面子。 她吩咐人收拾东西要回南京,实则是吓唬贾政,让他以后三思而行。这一做法展现了贾母的智慧和威严,既达到了保护宝玉的目的,又让贾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最后,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  这看似是在劝王夫人,实则更是在指责贾政不孝。她的话让贾政的不孝之罪更加凸显,贾政一听,只能磕头哭求母亲原谅。  贾母在与贾政的对话中,始终没有说贾政不该管儿子,只是质问他为什么要下狠手打死。她的话语柔中带刚,既维护了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又给了贾政面子,展现了她识大体的一面。 与王夫人相比,贾母的做法更加高明,她没有一味地指责贾政,而是通过巧妙的言辞让贾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解决了宝玉挨打这一家庭公案,更反映了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教育观念以及亲情关系,细读起来,值得玩味。

0 阅读:6
以史为鉴玛

以史为鉴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