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孙权在濡须口大宴诸将。喝到兴头上,他突然命令周泰把衣服脱了!周泰红着脸说:主公,大庭广众之下,这不太好吧……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与孙权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曹操多次派兵南下,意图从濡须口突破孙权的长江防线。 濡须口位于今天安徽和江苏的交界处,是当时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在这里驻军,不仅可以防御北方曹操的进攻,还能监视附近水域的动向。 这一年,孙权任命周泰为平虏将军,全权负责濡须口的防务。此时的周泰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从孙策时期就开始在东吴军中服役。 但是在军中,资历并不能代表一切。朱然和徐盛这两位将领在军中也颇有威望,他们都是跟随孙权南征北战多年的老将。 朱然是吴郡人,年轻时就以勇猛著称,曾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徐盛则是庐江人,为人刚直不阿,在军中素有威望。 这两位将领对于周泰的任命并不服气。在他们看来,周泰虽然是跟随孙权多年的老将,但主要是作为亲卫队长保护孙权的安全。 而濡须口的防务关系重大,需要有丰富的带兵打仗经验。朱然和徐盛认为,自己才是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选。 军中的这种不和谐氛围很快传到了孙权的耳中。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统帅,孙权深知军心不稳对于防务的巨大影响。 特别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曹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如果军中将领不能同心协力,那么濡须口的防线就会出现致命的漏洞。 孙权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周泰的任命是正确的,这位将领不仅忠诚可靠,而且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孙权带着随从来到了濡须口,立即下令设宴。军中上下都在猜测这位主公来访的真正目的。 宴会设在濡须口的中军大帐,参加的除了周泰、朱然、徐盛等主要将领,还有不少中层军官。军宴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 孙权端起酒杯,先敬了在座的诸位将领。随着酒过三巡,气氛渐渐热络了起来。 就在这时,孙权突然站起身来,走到了周泰的座位前。他亲自为周泰斟满了一杯酒,然后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 "幼平,把衣服脱了给大家看看。"孙权的这句话让整个大帐一下子安静下来。周泰显得有些犹豫,但还是遵照主公的命令解开了衣衫。 在场的将领都看到了让他们震惊的一幕:周泰的身上遍布大大小小的伤疤,有的已经变成了白色,有的还泛着淡淡的红色。 孙权开始指着周泰身上的每一道伤疤询问它们的来历。这些伤疤就像是一部东吴的战争史,每一道都代表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有的伤是跟随孙策征讨江东时留下的,有的是保护孙权时受的。这些伤疤有的是箭伤,有的是刀伤,每一道都险些要了周泰的性命。 周泰清楚地记得每一道伤疤的来历,他一一道来。这个过程中,孙权的眼睛渐渐湿润了。 朱然和徐盛的表情也开始变化,他们从未想过周泰竟然经历过这么多生死考验。在东吴众将中,很少有人像周泰这样,身上带着如此多的战伤。 这些伤疤就像是勋章,无声地诉说着周泰的功勋。每一道伤疤背后,都是他为东吴抛洒热血的证明。 孙权最后说了一番话,他表示周泰就像是自己的兄弟,为东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话不仅是对周泰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将领的一种暗示。 孙权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方式。在三国时期的群雄中,他是以情感人最为突出的一位。 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曹操重视人才,但更多是用重金和高官来吸引;刘备则以仁义感召,但往往显得有些疏离。 孙权的方式更加细腻和直接。他会亲自为将领端酒,会为部下的伤痛流泪,会照顾死去将领的家人。 这种管理方式在东吴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领们不仅仅是为了俸禄和官职而战,更多的是为了这份真挚的情谊。 从濡须口军宴之后,周泰的威望在军中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再需要用强硬的命令来统领部下,因为所有人都亲眼见证了他的功勋。 这种以情感人的方式在其他场合也屡试不爽。当吕蒙病重时,孙权不惜在墙上凿洞观察病情;当凌统战死后,他亲自抚养其遗孤。 这些行为看似感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治军智慧。在战争年代,单纯依靠军令和赏罚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上的凝聚力。 孙权深谙这一点,他善于把握人心。通过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举动,他实际上在编织一张情感的网络。 在这张网络中,将领们不仅是下属,更是家人。这种关系远比单纯的君臣关系要牢固得多。 正是这种管理方式,让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东吴将领也很少有人背叛。 这种管理智慧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在任何组织中,光靠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的纽带。
三国时,孙权在濡须口大宴诸将。喝到兴头上,他突然命令周泰把衣服脱了!周泰红着脸说
星辰大海追梦
2025-02-15 18:08:04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