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的死再次证明,年轻人要懂得爱自己,对不合理社交有的时候要懂得拒绝。 这话乍一听突兀,我给你们讲个我身边的事就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 大S之殇:当社交变成慢性毒药,你的"好人卡"正在透支生命 大S猝死的新闻弹窗跳出时,我正坐在心理咨询室里,看着对面的林娜用美甲刀一点点刮掉食指结痂的血痕。 这个连续五年蝉联公司"最受欢迎员工"的姑娘,微信列表躺着237个星标好友,却在确诊焦虑症的诊断书上签下名字的瞬间,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林娜的日程表是一份当代社交浮世绘:凌晨四点回复海外客户的问候,清晨七点帮同事代购早餐,午休时间处理闺蜜的情感咨询,深夜还要给上司孩子的作文比赛投票。 那个暴雨夜她蜷缩在茶水间呕吐时,手机屏幕仍不断跳出新消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达娜伊得斯姐妹,永远在填不满的社交水缸里耗尽生命。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林娜把抗抑郁药装进维他命瓶,"上周团建投票,全票通过让我当生活委员。" 她苦笑着展示手机里刚收到的消息,市场部新人又发来代班请求。 这种病态共生关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吸血鬼效应",每个标着"紧急"的红色未读提示,都在吸食着她的精神血液。 《中国青年社交生态调查报告》显示,18-35岁群体中,63%的人每周被迫参与3次以上无效社交,这些精心维持的关系却让41%的受访者在深夜产生自我厌恶。 我们这代人被困在点赞之交编织的茧房里,把朋友圈互动数当作存在价值的计量器,却忘了真正的联结本该是灵魂与灵魂的轻柔触碰。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所说:"所有绝望的讨好,本质上都是对真实自我的谋杀。" 现在的林娜开始练习"社交断舍离"。 当部门群里再次出现拼单链接时,她第一次发出:"抱歉,这次不参加。" 沉默的十分钟后,对话框里跳出七条"理解"的回复。 那个黄昏的咖啡厅,她撕掉写着237个生日提醒的便签纸,碎屑在夕阳中飞舞如蝶。 或许真正的成熟,就是看清社交的本质不是交换利益,而是筛选同频的灵魂。 走出诊所时,林娜手机响起特别关注的提示音。 她低头轻笑:"是猫咪寄养店的自动提醒。" 暮色中这个曾为所有人活着的姑娘,终于学会把特别关心留给自己。 两千年前庄子在濠梁观鱼时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今我们或许该领悟:与其在社交深海中溺毙,不如做一尾懂得游向自己海域的鱼。 毕竟,生命最美的涟漪,永远始于对自我内核的忠诚。
大S的死再次证明,年轻人要懂得爱自己,对不合理社交有的时候要懂得拒绝。 这话乍
长江有大中
2025-02-04 05:22:44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