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朝堂上吵了起来,李鸿章说:中国这么大,新疆土地贫瘠,不要了又如何?左宗棠愤怒地说: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有说不要就不要的。 在1870年代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英法等国的军舰在中国沿海地区不断骚扰,而俄国则从陆地上大肆侵占中国的领土。 随着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获得了众多商埠的开放权和领事裁判权。这些条约不仅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还让这些国家的势力不断向内地渗透。 俄国则趁着中国内部动乱的机会,在西北地区大肆扩张。仅在西北回乱期间,俄国就侵占了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不仅如此,俄国还强行占领了伊犁地区,企图将其永久据为己有。 英国也在西藏地区不断渗透,频频挑起事端。他们派遣探险队和传教士进入西藏,暗中支持分裂势力,试图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 与此同时,日本在东海方向也开始显露野心。他们先是吞并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随后又开始对台湾虎视眈眈。这让本就风雨飘摇的清廷更加焦虑不安。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清廷的财政状况也愈发糟糕。战乱和赔款让国库空虚,而维持军备和治理边疆又需要巨额开支。 仅新疆一地,每年就需要耗费300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开支。这对于当时已经入不敷出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列强的步步紧逼,加上财政的捉襟见肘,使得清廷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也就引发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而这场争论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重点防御方向。是像李鸿章主张的那样放弃西北,集中精力防御海疆;还是如左宗棠坚持的那样,海防、塞防都不可偏废。 1875年,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向朝廷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建议。他认为清廷应该放弃新疆,将有限的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建设。 李鸿章提出的方案包含六个方面:改革练兵方法、建立西式军工厂、购买铁甲舰船、暂时放弃新疆、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洋务人才。这六条建议中,最引起争议的就是放弃新疆的主张。 李鸿章给出了一套看似合理的说辞。他强调新疆地区每年需要耗费三百多万两白银,即便没有战事,这笔开支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李鸿章看来,新疆就像是一个吞噬资源的黑洞。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即使失去新疆,对中国的"肢体元气"也没有什么损害。 这种观点很快在朝廷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其中反对声最大的就是时任湖南巡抚的左宗棠。 已经65岁高龄的左宗棠立即上书朝廷,针对李鸿章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来说明保卫新疆的必要性。 首先,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坚持收复新疆,这种战略眼光是不容否定的。 其次,新疆是中国内地的屏障。一旦新疆失守,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就会面临威胁,这种威胁最终会延伸到中原地区,甚至危及北京的安全。 第三,李鸿章所说的军费问题其实并不成立。因为朝廷的军费本来就主要用于海防,就算把西北的所有军费都调去发展海防,也不会带来多大改变。 这场争论在朝廷内部持续了半年之久。面对李鸿章的攻击,左宗棠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没有什么私心,唯一的目标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最终,军机大臣文祥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他认为收复新疆,控制回部,安抚蒙古,才是抵御英俄的长远之策。 在获得朝廷支持后,左宗棠立即着手筹备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虽然户部只能提供两百万两白银,但他通过向德国和英国借款的方式,最终筹集到了所需的军费。 历史最终给出了公正的判决。左宗棠领军西征,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而后在他和曾纪泽的共同努力下,又成功收回了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 相比之下,李鸿章主导的海防建设却频频失利。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策略,不准水师主动出击,最终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水师也遭受重创。 虽然陆地战场上,冯子材和刘永福等将领率领清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李鸿章却在这时下令撤军,急于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更令人痛心的是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的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指挥下始终采取保守战术。最终导致失去了战争主动权,整支舰队被日本歼灭。 事态的发展还不止于此。1896年,李鸿章在与俄国谈判时,接受了三百万卢布的贿赂,签订了《中俄密约》。这份密约让东北实际上成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些历史事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所谓的"海防派",实际上是一群主张求和的官员。他们打着发展海防的旗号,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妥协退让。 而被称为"塞防派"的官员们,才是真正的主战派。他们不仅重视边疆防务,同时也支持海防建设。只是他们更注重根据形势轻重缓急来制定具体政策。
1875年,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朝堂上吵了起来,李鸿章说:中国这么大,新疆土地贫瘠,
文山聊武器
2025-02-03 16:50: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