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遭马家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指挥官情急之下,大喊:“炮轰穿

文山聊武器 2025-02-21 18:54:22

1949年,解放军遭马家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指挥官情急之下,大喊:“炮轰穿蓝毛衣的人!”没想到这一喊拯救了战士们的生命。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东北战场上,辽沈战役已经胜利落下帷幕。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的形势一片大好,但在西北战场,一支特殊的军队依然给解放军造成极大的困扰,这就是盘踞在甘青地区的马家军。 马家军虽然装备在国民党军中只能算是三流水平,但其战斗力却远超一般的国民党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主要来自甘肃、青海两省的回族、撒拉族和东乡族,他们从小就与马匹打交道,骑术精湛。在日常训练中,马家军的骑兵要进行严格的马术训练,包括快速上下马、马上射击、马上劈砍等科目。每名骑兵都配备两到三匹战马轮换使用,这样在长途奔袭时,战马的体力始终保持充沛状态。 更重要的是,这些少数民族士兵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他们不畏死亡,即使在最危险的战况下也决不投降。这种特点让他们在与解放军的对抗中显得格外难缠。彭德怀曾经说过,对付马家军要像对付日军一样艰苦。 1949年2月,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第四军在进攻铜川时遭遇了马家军的顽强抵抗。起初,第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击溃了敌军第20师。这支乌合之众的溃败让第四军士气大振,在没有充分侦察的情况下继续向纵深推进。 然而,就在第四军沿着胜利的路线继续前进时,马步芳悄然调动了四个骑兵团组成的精锐骑兵纵队,从北面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第四军的后方。与此同时,胡宗南的主力部队突然改变方向,向第四军发起猛烈进攻。第四军瞬间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 马家军选择的进攻时机恰到好处。他们等到第四军深入敌后、补给线拉长时才发起突袭。上万名马家军骑兵如同山崩海啸般向第四军的侧翼发起冲锋。冲在最前面的是248师师长马得胜,这位马步芳的爱将身经百战,是马家军中最悍勇的将领之一。 在马家军凶猛的冲击下,第四军的第28团和第29团阵地被撕开了大口子。马家军骑兵如同洪水般涌入阵地,后卫部队岌岌可危。第四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情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四军的炮兵指挥员发现,敌军阵中有一个穿着蓝色毛衣的骑兵特别显眼,他带着四名护卫在阵地间来回冲杀,气势汹汹。经验丰富的炮兵指挥员断定此人必是敌军要员,当即下令集中炮火对准这个特殊目标。"炮轰穿蓝毛衣的人!"这声命令在战场上响起,为这场残酷的战斗带来了转机。 炮兵指挥部的命令刚刚下达,几门山炮便迅速调转炮口,瞄准了那个在战场上异常醒目的蓝色身影。炮手们迅速进行了参数测算,考虑到目标正在快速移动,他们还特意预留了提前量。随着一声令下,密集的炮弹呼啸着向目标区域飞去。 这个穿蓝毛衣的将领正是马得胜。他原本身着军大衣,但在战斗激烈时觉得大衣影响行动,便脱下来露出了里面的蓝色毛衣。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让他成为了战场上最显眼的目标。 炮弹呼啸着划破长空,在马得胜周围连续爆炸。烟尘弥漫中,第一轮炮击就准确命中了目标。马得胜连同他的坐骑一起被炸上了天空。这位曾在西北战场纵横驰骋的马家军悍将,就此陨落战场。 随着马得胜的阵亡,原本气势如虹的马家军骑兵突然陷入混乱。这支以严格等级制度著称的军队,一时间失去了统一指挥。有的骑兵继续向前冲锋,有的则在原地徘徊不前,还有的开始后撤。整个骑兵纵队的攻势顿时减弱。 第四军指挥部敏锐地察觉到了战机。他们立即命令炮兵部队继续轰击,将炮火覆盖到更大范围,进一步打击敌军士气。与此同时,步兵部队则借机重整防线,堵住了之前被突破的缺口 这次战斗之后,马家军开始在防御战中弃马从步,转而依托工事作战。然而,失去了机动优势的马家军,战斗力大打折扣。在随后的固关战役中,解放军就充分运用炮兵优势,首先炸毁马群切断敌军退路,然后集中火力打击战壕中的马家军步兵,最终导致马家军全线崩溃。 曾经在西北大地上叱咤风云的马家军,在现代化武器面前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马步芳、马继援等人最终只能仓皇逃往台湾。这支以骑兵著称的军阀部队的覆灭,也标志着中国军事史上骑兵时代的终结。这场改变战局的一炮,不仅拯救了第四军将士的生命,更是为中国骑兵时代画上了句号。

0 阅读:39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