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勃然大怒,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说起马寅初,那可是个大人物。他是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更是个爱国者。1953年,中国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经济一穷二白,社会还在喘口气。可马寅初却注意到一个大问题——人口增长太快了。那时候,中国人口已经突破6亿,每年还以1200万的速度往上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多出一个大城市的人口!马寅初心里急啊,他觉得,人口再这么涨下去,粮食不够吃,资源不够用,国家怎么发展得起来? 他研究过数据,也算过账本。中国是农业国,土地就那么多,粮食产量却跟不上人口的脚步。马寅初认为,如果不控制生育,资源迟早被耗光,经济会被拖垮,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苦。所以,他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建议,想通过减少人口增速,给国家喘口气,让经济发展跟得上趟儿。他的想法很简单:人少了,资源够分,日子才能好过。 可这个建议到了毛主席耳朵里,却像点了一把火。那次会议上,马寅初话音刚落,毛主席就怒了,当场否决了他的提议。毛主席的理由很直接:人口多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他眼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人口就是劳动力,就是力量。国家刚打完仗,百业待兴,正需要人手去建设,去开垦,去生产。毛主席相信,只要人民齐心协力,资源短缺根本不是问题,靠着人多力量大,中国一定能站起来。 毛主席的这个观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他对人民有信心,对国家的潜力有信心。那时候,工业还没完全起步,农业是命根子,人多就能多开荒、多种地、多干活儿。他觉得,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财富,靠着这股力量,中国能闯出一片天。他的乐观和魄力,确实让人佩服。 这事儿乍一看,是马寅初和毛主席吵了一架,其实背后是两种发展思路的较量。马寅初看的是长远账,觉得人口得和资源挂钩,不能光顾着眼前。他担心的是,人口再涨下去,吃饭都成问题,谈什么发展?而毛主席看的是当下账,觉得人多就是生产力,国家要崛起,就得靠这股人气儿。 两种想法都有道理。马寅初的担忧不假,人口压力确实是个大问题。可毛主席的信心也不假,那时候的中国,真的是靠着人多势众,才一步步站起来的。这场争论,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站的角度不同。一个想未雨绸缪,一个想趁热打铁。 马寅初的建议当时没被采纳,但他也没放弃。他后来还写了《新人口论》,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化地讲了出来。可惜,这篇文章让他挨了不少批,甚至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不过,历史证明,马寅初的眼光确实毒辣。到了1979年,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思路和马寅初当年的建议一脉相承。控制人口,提高质量,这政策帮中国减轻了不少负担,也为经济腾飞铺了路。 毛主席的观点呢?在那个年代也发挥了作用。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搞了大建设,修了水库,建了工厂,粮食产量也上去了。人口红利确实帮了忙。可时间一长,人口多的弊端也露出来了,资源紧缺、生活水平上不去,这些问题逼着国家不得不调头。 回头看,马寅初和毛主席的争论,其实是时代的声音。马寅初像个老会计,算得细,想得远;毛主席像个大将军,胆子大,气势足。1953年的中国,既需要马寅初的冷静,也需要毛主席的豪情。没有毛主席当年的坚持,中国可能走不出战后的泥潭;没有马寅初的远见,后来的计划生育也不会那么顺利。这俩人,一个是刹车,一个是油门,缺一不可。 再说,马寅初也不是神仙,他没算到后来的技术进步能缓解资源压力。毛主席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后来也承认人口问题得重视。这场争论,没输家,只有历史的经验。
[今日聚焦:为什么美国怕毛主席?】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军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
【1评论】【6点赞】
用户10xxx59
再次证明毛主席的伟大!
用户14xxx54 回复 04-02 23:47
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诸如通货膨胀问题,靠着中国人口的众多,扩大内需的策略才得以实施。…应该说,马看到的是当时,毛主席看到的是长远,别把事情说反了。
用户12xxx09 回复 用户14xxx54 04-03 02:05
说得极对的!
用户10xxx27
历史多次证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是无人可比的。
成实
毛主席伟大之处就是事事都比任何人早看几十年。
老王
伟人就是伟人,比常人看的远多了
日新月异
听说马校长生了六个子女
用户12xxx95
马寅初生了一大堆孩子怎么说
用户42xxx36
毛主席高瞻远瞩,无人能望其项背
风吹云散~书举
毛主席伟大
改名字不是我习惯妹纸
一个要少生,一个要多生,难道不能自由发展?
HT
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