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1月9日,47岁的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忽必烈杀害。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此时已沦为大元宫奴,受尽屈辱。妻子欧阳氏含泪为文天祥收尸时,意外发现丈夫衣带间藏有一张纸条,看后,欧阳氏自尽。 文天祥出生于南宋庐陵的书香门第,从小聪颖好学,勤奋好问。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读儒家经典,立志要成为像欧阳修那样的贤臣,报效国家。 文天祥少年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他凭借过人的才学,高中状元,步入朝堂。然而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元朝的铁蹄南下,国土沦丧,百姓流离。 危难之际,文天祥挺身而出,毅然投身疆场,变卖家产招募勤王军,与元朝展开殊死搏斗。他率领将士四处征战,收复失地,曾一度扭转颓势,让南宋看到了一线生机。 可惜天不佑宋,最终文天祥还是寡不敌众,在五岭山被元军生擒。此时的欧阳氏和两个女儿也相继被俘,沦为宫奴,饱受凌辱。 忽必烈见文天祥才华出众,想要招降他为己所用。他先是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忽必烈又派人逼迫已成宫奴的柳娘给父亲写信劝降,文天祥更是悲愤交加,表示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苟且偷生。 面对文天祥的坚贞不屈,忽必烈恼羞成怒,将他投入大牢。狱中的文天祥饱受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他坚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到了元大都。路上,元军特意绕道到了南宋的最后堡垒——崖山,让文天祥亲眼见证他曾为之抗争的王朝从此覆灭。望着废墟满目的故国,文天祥心如刀绞,伤心欲绝。 押送文天祥的大将张弘范本想让他写信劝降固守崖山的南宋遗民,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提笔写下了那著名的《过零丁洋》,道出了身世沉浮、山河破碎的悲凉和对亡国的无尽哀思,更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的坚贞志向。 来到元大都后,忽必烈多次劝说文天祥投降,甚至派遣已降的南宋皇帝来游说,但都被文天祥一一回绝。忽必烈这才意识到,文天祥是铁了心要殉国了。 忽必烈本不想杀文天祥,奈何手下大臣力主除之而后快,以绝后患。忽必烈思虑再三,终于还是下令将文天祥处死。元朝的刽子手早就垂涎文天祥的美髯已久,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割下了他的首级。 行刑前,文天祥在狱中写下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短短数语,道尽了他的坚贞操守和必死无悔的决心。诗成,他脱下貂裘,迈步走向法场。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他的头颅被元军割下示众,但他浩然正气,凛然成仁的精神却感动和震撼了无数人。在场的元军将士,无不动容,有的甚至流下了悲悯的泪水。 文天祥英勇就义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百姓们敬仰他的气节,称颂他是又一个战死沙场的岳飞。人们私下纷纷传诵他的诗句,以寄托对亡国的哀思。 文天祥虽死,但他的精神永存。他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气概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楷模,他不肯苟活、慷慨赴死的心志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文天祥用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悲壮篇章,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已化作亘古不灭的丰碑。 文天祥就义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还在元朝宫中受苦。她们三人沦为宫奴已有数年,每日里除了侍奉主子,就是念佛诵经,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得知丈夫被杀的消息后,欧阳氏悲痛欲绝。元廷准许她为丈夫收殓尸骨,欧阳氏含泪来到刑场,小心翼翼地拾起丈夫的头颅和残躯。她发现丈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连刽子手都低下了头,不忍直视。 欧阳氏把丈夫的遗体带回去清理,忽然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一张纸条。展开一看,赫然是文天祥临死前写下的绝笔诗,字里行间透着视死如归的坚定和必死无悔的决绝。 读着丈夫的诗,欧阳氏泪流满面。她想起当年自己曾劝丈夫投降,心中愧疚不已。如今丈夫以身殉国,舍生取义,她还有何颜面在世上苟活? 欧阳氏下定决心,要以死相从,以表其节。她把绝笔诗藏入香囊,含泪为丈夫穿上寿衣,庄重地下葬。随后,欧阳氏在文天祥墓前上吊自尽,以身殉夫,表明心迹。 文天祥一家的悲剧在元朝引起极大的震动。百姓们纷纷唏嘘不已,感叹天妒英才,贤德难全。元廷虽然严禁文天祥事迹的传播,但他的故事还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和欧阳氏的贞烈最终成为千古佳话,激励和感染了无数后人。人们称颂文天祥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和道德楷模。而欧阳氏殉节从一的义举也让世人刮目相看,被奉为贞烈女性的典范。
1283年1月9日,47岁的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忽必烈杀害。他的妻子和两
熹然说历史
2025-02-02 23:07:27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