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300斤的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突发恶疾,临死前,他愤愤不平:“李时勉在朝廷上羞辱我!”他儿子朱瞻基大怒,下令将李时勉斩首!没想到李时勉说了几句话,朱瞻基立马将其官复原职!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于北京行在。死前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自己葬在居庸关附近的长陵。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影响深远。 朱棣选择长眠于此,是为了让后人不敢轻易迁都。居庸关作为进入北京的重要关口,皇陵在此就如同为北京上了一把锁。明朝皇帝们需要定期祭拜皇陵,如果迁都南京,就意味着要放弃对皇陵的日常祭祀。 永乐十九年,北京三大殿突发大火,烧得一片狼藉。这场大火给了文官集团一个绝佳的借口。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要求朝廷迁都回南京。带头反对的就是翰林侍读李时勉。 李时勉因为上书要求迁都,触怒朱棣,被打入大牢。后来在杨荣的斡旋下,李时勉才得以重获自由。此事之后,朱棣更坚定了留在北京的决心。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死后,体重超过三百斤的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即位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继续留在北京,还是顺应文官集团的要求迁都南京? 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需要为父亲守孝三年零三个月。朱高炽如果在守孝期间迁都,就是大不孝。更重要的是,朱棣的陵寝刚刚修建完成,如果这时离开,就显得太不尊重先帝。 文官集团对朱高炽施加巨大压力。他们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权宜之计,为的是防备蒙古。现在蒙古已不足为惧,理应回到南京。这些大臣们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声称北方气候寒冷,不适合百姓生活。 洪熙元年二月,南京城接连发生地震。短短一个月内,记录在案的地震就达到二十多次。这些异象让朱高炽十分担忧。 朱高炽派遣太子朱瞻基南下,表面上是去南京巡视灾情。实际上是让太子去祭拜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探探天意。 就在朱瞻基离京期间,翰林侍读李时勉和侍讲罗汝敬在一个夜晚进宫面见朱高炽。两人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再次提出迁都南京的建议。 李时勉的态度极为强硬,言辞间暗含威胁。这触怒了朱高炽,他立即命令宫中卫士对李时勉实施毒打。打手们下手极重,打断了李时勉三根肋骨。 受伤的李时勉被直接扔进了锦衣卫大牢。幸运的是,文官集团暗中买通了一个锦衣卫千户,派人为李时勉医治。 朱高炽在打完李时勉后,立即命令杨世奇草拟诏书,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详的事情即将发生。 当天夜里,朱高炽突然暴毙。临死前,他还在念叨着李时勉的名字,说李时勉在朝堂上羞辱自己。 朱高炽死后,杨世奇作为内阁大臣,立即着手准备遗诏。他在遗诏中巧妙地加入了一句话:"四方向仰、咸属南京,斯固吾之素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百姓都盼望回到南京,这也是朱高炽一直以来的心愿。杨世奇此举,显然是想利用遗诏为日后的迁都行动制造合法性。 朱高炽的死因被官方记载为"上不豫",意思是身体不适。这种说法在明朝皇帝的死因记载中很常见,往往是为暴毙找的体面说法。 宣德元年八月,即朱高炽死后一年多,朱瞻基出宫办事时才得知父亲暴毙的真相。得知真相的朱瞻基立即下令将李时勉抓捕,押往西市准备处决。 李时勉被捕后,朱瞻基亲自审问。面对皇帝的质问,李时勉坚称自己当日只是劝谏先帝不要近女色,并无冒犯之意。由于没有确凿证据,李时勉最终逃过一劫。 朱瞻基不仅没有处死李时勉,反而让他官复原职。这一决定背后,是新帝对朝廷局势的权衡。朱瞻基深知,处死李时勉可能会激化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杨世奇等人借着遗诏继续推动迁都。他们反复强调朱高炽生前支持迁都,要求朱瞻基fulfil父亲遗愿。然而朱瞻基继承了祖父朱棣的强硬作风,始终不为所动。 朱瞻基清楚地知道,一旦迁都南京,就等于否定了祖父的决策。况且居庸关外的长陵,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皇室牢牢地锁在北京。 在迁都问题上,朱瞻基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直接否决大臣们的提议,也没有被遗诏所束缚。而是采取拖延战术,让迁都的呼声逐渐平息。 随着时间推移,内阁势力不断扩大,官方史书的记载也变得越发模糊。关于朱高炽之死的真相,被一层层掩盖。连《国榷》这样的野史,也对此事避而不谈。 朱瞻基在位期间,始终坚持父皇和祖父的政策,让北京真正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他的坚持付出了巨大代价,在36岁那年就英年早逝。 朱瞻基的死因与拒绝迁都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北京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对南方人的身体是极大考验。朱瞻基却为了政治大局,宁可牺牲自己的健康也要坚守北京。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朱棣选择葬在居庸关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决策。他用自己的陵寝,给后人戴上了一道无形的紧箍咒,让明朝的统治中心永远留在了北京。
朱棣死后,300斤的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突发恶疾,临死前,他愤愤不平:“李时勉在
甜蜜游记
2025-02-02 16:57: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