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考生带了36个馒头参加殿试,馒头都吃完了卷子还没交,康熙一看头名状元就是他了! 清朝时候有个考生,去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他带了36个馒头当干粮。结果馒头全吃完了,他的考卷还没写完呢。可康熙皇帝一看,嘿,这第一名就定他了! 那时候清朝考科举可难了,好多读书人都盼着能通过这最后一关,当上官儿。到了康熙那会儿,科举不光是挑人才,还是穷人家孩子翻身的好机会。李蟠就是这么个孩子,他家几代都是读书人,他小时候就爱学习,饭量也大,长得胖乎乎的,动作慢悠悠的。但这些都没拦住他学知识的心。康熙三十六年的时候,全国都盯着的殿试开始了。李蟠知道自己能吃,怕考试时候饿着影响答题,就提前拿了36个馒头带进考场。考官看见了就好奇地问他为啥,李蟠实话实说:“我从小就吃得多,只有不饿着,才能好好答题。”考官虽然有点疑惑,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啥问题,就让他进去了。 考试那天,李蟠因为胖,写字特别慢。等别的考生都差不多交卷了,他才写了四分之一。眼看时间快不够了,李蟠急得眼泪都下来了,求主考官让他再写会儿。主考官看他挺真诚的,就破例给了他点时间,还让人准备了蜡烛。一直写到深夜,李蟠才把卷子写完,交给了累得不行的考官。考官把这事儿跟康熙皇帝说了,康熙一听挺好奇,就自己看了看李蟠的考卷。结果他发现,李蟠对于带兵打仗、官员管理、还有防洪这些事儿,都有自己的看法,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再加上康熙皇帝一直想提拔那些出身平凡但很有本事的学子,好给大家鼓鼓劲儿,所以最后他就选了李蟠当状元。李蟠这一辈子挺传奇的,但他靠的是真本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他的故事说了两件事:一是他个人有多拼、多坚持;二是科举时代,家里没钱没势的读书人有多不容易,可心里还是揣着希望。虽说后来他被谣言害了,被流放外地,但他一直都很正直,还为朝廷找来了不少厉害的人才。李蟠这辈子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有真本事和一颗不变的心,最后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清朝一考生带了36个馒头参加殿试,馒头都吃完了卷子还没交,康熙一看头名状元就是他
霖霖谈娱乐
2025-02-02 10:13:25
0
阅读: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