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提出,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驶过时,一直看着外面沉默不语的邓稼先突然问一旁的妻子:你说,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邓稼先在病重之际,要求再次前往天安门。一路上,他安静地坐在轿车内,目光始终凝视窗外,似乎在沉思。当车子经过天安门时,他突然转向妻子,问道:“你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选择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他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而是毅然回到祖国,加入了中科院,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正值国家急需发展国防科技的关键时刻,邓稼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任务。 1958年,邓稼先接到来自钱三强的召唤,钱三强告诉他,国家正在筹备一个关乎重大国防的秘密项目,隐晦地提到要放“大鞭炮”。这一“鞭炮”其实指的是核武器的研发任务。 邓稼先没有任何犹豫,迅速接下了这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这一决定意味着他将放弃家庭的陪伴,投入到高度机密的科研工作中。从那时起,他与家人尤其是两个年幼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疏远,长达28年的隐秘工作生涯开始了。 在这段时间里,邓稼先几乎没有机会与妻子许鹿希和孩子们相聚。他的妻子虽然无法得知丈夫究竟在从事什么工作,但她深知丈夫的品格,明白他一定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即便心中充满疑虑,她也从未主动追问。 邓稼先不仅要应对工作中的重重压力,还时常忍受着由核辐射带来的健康危机。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邓稼先身处高辐射的实验室,在一次次核试验中,他都亲自参与,甚至承担了许多高风险任务。 有一次,在1979年的核试验中,邓稼先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了试验中心,去寻找因爆炸而失踪的核弹碎片。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他身体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当时他表面看起来并无大碍,但在随后的检查中,医生们对他的身体状况震惊不已。 白细胞数量严重下降,染色体遭到损害,尿液中放射性物质超标,身体各项指标异常。尽管如此,邓稼先依旧坚守岗位,从未对外透露自己所承受的风险与伤害。 面对丈夫日渐消瘦的身体,许鹿希不得不问他,是否曾服用过剧毒物质,才导致身体如此严重的损害。邓稼先依旧未曾告知她真相。 许鹿希理解丈夫的性格,明白他无论何时都不会向任何人透露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即使在身体已经变得虚弱不堪时,邓稼先依然坚持工作,从未向妻子倾诉自己的痛苦与疲惫。 1980年,邓稼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但他身体的每况愈下已无法掩盖。四年后,在1984年,他参与了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成功试验。这一重要的试验标志着中国核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邓稼先的科学生涯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这一成就也注定了他将面临更大的身体挑战。1985年,癌细胞在他的身体内扩散,邓稼先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此时,他已经不得不接受治疗,并且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邓稼先经历了三次手术,其中两次都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尽管如此,身患重病的他依然不甘心虚度光阴。邓稼先开始提出在病床上继续工作。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疼痛无法忍受,但依旧坚持着每天注射杜冷丁,以忍受剧烈的疼痛,继续完成工作。即便如此,他依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部书籍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弥留之际,他许下了一个心愿,那便是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当时的邓稼先,已无力行走,只能坐在台阶上。 同年7月,邓稼先去世,享年仅56岁。然而,他的离世并未意味着中国核试验的停止。1996年7月29日,中国宣布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并宣布停止所有核试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日期的选择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恰逢邓稼先逝世的十周年。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邓稼先与其他22位科学家一同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中国核事业和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邓稼先不仅仅是科学的开拓者,更是时代的英雄。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章。 参考资料:祁淑英编. 《两弹元勋 邓稼先》 2013
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提出,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驶过时,一直看着
文山聊武器
2025-02-07 19:51:14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