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杨慎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杨廷和为吏部尚书,后任内阁首辅。杨慎自幼聪颖,三岁识字上千,五岁背唐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轻松阅读经史子集,被誉为神童。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追求真理,直言不讳,因此得名“大明第一才子”。
杨慎首次参加乡试便轻松夺魁,会试时因一场大火烧毁试卷而落榜,但他并未气馁,三年后成功考入殿试,成为状元。在朝廷任职期间,他因批评明武宗朱厚照而失望,嘉靖帝继位后,因反对给其父封帝而被贬至云南。
在云南,杨慎专注于地方事务和百姓福祉,参与编写地方志,解决社会问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喜爱。他逐渐成熟,看重实际效果,不再迷信空话套话。晚年时,他创作了众多传唱不衰的作品,其中《临江仙》最为著名,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尽管嘉靖帝多次大赦天下,杨慎却始终未能得到赦免,直至去世也未能回到老家。然而,他内心已找到安宁和依靠,用行动诠释了王阳明的“心里光明磊落”。他的一生充满挑战,但始终坚守信念,寻找人生意义,从年轻时的风光到后来的流放,每次经历都让他更加成熟和智慧。
杨慎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令人敬佩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面对难关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和坚强,同时也要关注百姓的苦乐,真心实意地为大家服务。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响当当的名声,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