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讲清楚Ai之于文科生的意义所在
情感老梁
2025-01-29 16:02:38
deepseek的爆火与其惊人的创作力,让许多创作者开始感慨与担忧:文科生要下岗了。但我完全不这么认为。
过去一年,gpt为我检索、创作的文本超过350万字。我使用gpt的这两年,它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就是从一个写作者,开始转换身份,成为一个编辑,一个管理者,一个像丘吉尔一样懂得发号施令的领导者。
我的播客制作人咸鱼,曾经写过一篇普通人如何利用ai像丘吉尔一样写作的文章——丘吉尔一生写下一千多万字,还凭六卷超级大部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每天中午11点起床、一天要喝掉一整瓶香槟,抽掉十支雪茄的贵族老爷,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丘吉尔能够写这么多,是因为他的写作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他不主要用纸笔来写作,也不自己敲键盘,而是口述给打字员。再让秘书帮他润色,最终形成能够正式发布的作品。这样,他一辈子才能写一千多万字。
我非常赞同咸鱼的看法,熟练使用AI的这两年,AI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强有力的伙伴。它可以是信息探测器,从大量数据中找到精确的信息;也可以是我的内容、知识表达的触手,通过生成语言帮助用户表达和扩展想法。
我在不断下达指令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如何更快捷、简短地发号指令,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地检索、判断、编辑AI所给予我的信息。
我想,在这个AI与人类共生的时代,人类之于AI最大核心竞争力,则在于我们永不停歇的探索欲望,这种欲望驱动着我们不断进化,让文化历史在时间的沉淀中绵延不绝。人类之于美与意义的追寻,是超越国别、种族与时间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也是人类独特的通感所在。
纵使AI可以极尽精巧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与文学,但它的模仿,在当下仍然局限于人类所赋予它的框架。它看山只是山,即使可以识别每一片叶子的形状与结构,却无法看山川而见日月,见天地,见苍生,见过去与未来。
正是因为人类拥有超越具体事物的想象力与通感,我们的文化才能跨越千年,持续生长。我们看见的山,不止是山本身,而是承载了无数历史、未来与意义的象征,这正是人类创造力与AI无法跨越的本质差异。也正是这种无穷的探索欲望,能够促着我们“被动”地学会如何利用AI的力量,同时保持人类的独特价值。
AI 是人类智力的杠杠。
至少在当下,人类的想象力,仍然是AI无法复制的引擎。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