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由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结束了五百多年诸侯割据局面,奠定国家统一基础。嬴政实施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修建驰道与灵渠,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统一。然而,这些壮举背后是沉重的人力物力消耗,社会问题逐渐浮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猝逝,赵高与李斯篡改遗嘱,扶立胡亥为秦二世,引发“沙丘之变”。秦二世昏庸无能,朝政被赵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秦末农民起义之火,各地响应,六国贵族亦趁机复国。
秦朝派章邯率囚徒军应战,初胜后败于巨鹿之战,项羽崭露头角,秦朝失去最后精锐。刘邦攻入关中,秦二世自杀,秦朝于公元前207年随子婴投降刘邦而终结。秦朝灭亡原因复杂,秦始皇暴政与急功近利、秦二世昏庸、赵高弄权、百姓起义与六国贵族复国等因素交织,既是历史必然,也有偶然因素。 秦朝兴衰启示我们,政权若不顾百姓死活,不公不义,终将失民心而灭亡。历史如镜,提醒我们追求公平正义,关心民众生活,方能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